邵华良:渡江支前立功劳文/蒋同明 ①1949年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肥东支前第一团紧随其后,乘风破浪,跨越长江。解放军登岸后即紧追仓皇逃跑的国民党部队,他们猛打猛冲,前仆后继,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担架队员个个气喘吁吁,扛着空担架跟随部队前进。 ②邵华良的任务,是边行军边解决全连100多人的吃饭问题。进入石台、绩溪山区后,沿途村庄稀少,即使遇上几户人家,也听信国民党“共军共产共妻”的谣传,躲得不见踪影。在绩溪山区的一个夜晚,有人实在饿得招架不住,从一个财主家箩筐里找到几个黄澄澄的大油果。一位医生说是山果,并带头尝了一口,觉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几个人就把果子分吃了。当邵华良叫大伙开饭时,几位吃山果的队员全部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后来才知道,这是桐树上结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医生中毒最严重,第二天行军时,成了第一位被担架队抬着走的伤病员。 ③山路崎岖,云遮雾绕。解放军一边轻装前进,一边翻山越涧抄近道,欲用双脚超过敌人汽车轮。这时,部分担架员改做运输员,用担架抬着弹药器械随军行动。支前一月,几乎天天风雨相伴,白天冒雨行军,浑身湿透,夜晚宿营,架柴烤衣。偶尔遇上好天气,敌机就来跟踪侦察、扔炸弹、低空扫射。夜晚,敌机发射的照明弹将天空照得如同白昼。支前队伍中,有少数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辞而别,开了小差。作为预备党员的邵华良,既要解决全连的生活问题,还要照顾其他队员,他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④随着部队越来越深入南方,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很难满足过境大军的需求。邵华良走东家串西家,找村长问保长,人家只认银元,邵华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银元购买;人家没有大米只有稻谷,担架队员就自己打开水碓舂米。队员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庄稼汉,舂米做饭,个个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应,在兵荒马乱之际,有钱无货,能搞点盐水泡饭,即为奢侈生活了。 ⑤5月上旬,部队进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峡谷,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拦路虎摩天岭,上山15里,峭壁丛林,下山15里,悬崖荆棘。他身背行军餐具带头爬山,大谢村刘玉林紧随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机枪子弹,下山后,两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5月中旬,支前队伍经浙江转至江西玉山,解放军第十七军后勤部首长带来汽车,将担架团的弹药器械等辎重装车运走。至此,第一民工团完成渡江支前的光荣任务。(选自《党史纵览》2008年第5期,有删改)1.课文和本文同样是对渡江战役故事的记述。不过,两篇文章所记述的对象和切入点却有明显不同。对此,请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篇文章对解放军横渡长江都有着相似的记述。请你思考下面两个问题,体会两文语言之妙。(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的“冲破”和“横渡”能不能换成“打破”和“渡过”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中的加粗词“竞”和“强”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为记述渡江战役的文章,这两篇文章都以________为写作顺序;在表达方式上,两文都以________为主。不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穿插着作者对战事进展如此顺利原因的________,而本文则有作者对支前民工工作环境的________。4.写作时,选择事例(选材)需要围绕表达的重点,强调其某一方面的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所选择的材料,都突出了解放军渡江战役之顺利,而本文所选材料则突出了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两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分别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毛泽东主席笔下的人民解放军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本文中的邵华良与他们有共同之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完本文后,你能从中找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国民党军所谓“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时所向无敌的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记述的是参加渡江战役的三路大军,而本文记述的是支援前线作战的民工邵华良。前文是从宏观角度,从整个渡江战役的角度入手来记述,切入点较大;后文则是从微观角度,从参加支援渡江战役的某个具体人物(邵华良)来记述,切入点较小,属于以小见大。 2.(1)不能换。“冲破”一词,让人产生力量不可阻挡的感觉,从而体现了解放军强大的战斗力;同样,原文的“横渡”则表明解放军渡江区域之广阔,有万箭齐飞之势。而仅用“渡过”不能强调出百万解放军“沧海横流”的浩大气势和英雄本色。因此,这两个词不能用“打破”和“渡过”替代的。(2)这两个词写出了解放军战士争先恐后、英勇无畏的磅礴气势。 3.时间 记叙 议论 描写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突出渡江之顺利是为了显示人民解放军的能征善战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从而达到鼓舞士气和鼓舞全国人民、瓦解敌人的目的;而后文突出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则是为了显示以邵华良为代表的支前民工们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 5.毛泽东主席笔下的人民解放军具有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特点。而邵华良也具有英勇、敢于吃苦的特点。 6.从后文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有众多普通中国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会有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提示: 1.关于写作角度。要记述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既可以从宏观角度概述这个事件中主要人物的主要行动,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细腻地描写这个事件中一个小人物的主要行动。好比写一片森林,我们既可以整体介绍这片森林的情形,也可以抓住森林中的某棵树,以小见大地反映森林的面貌。 2.关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记叙文(包括新闻),以记叙为主,但也可以适当穿插描写、抒情和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