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被捕后,表现出了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无私无畏的英勇气...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2:36: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大钊被捕后,表现出了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无私无畏的英勇气概,他“态度甚从容,毫不惊慌”“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他“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  他的这种无私无畏,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和对中华民族一定会独立,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中国实现的信心,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看法。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生命不过是宇宙那川流不息的大实在和那宇宙无限的青春的一部分。  他在1920年写下的一篇散文中说道:  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步,生死相间(即相交替),才成无死无终的大生命,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  对于自然的现象的“生”,既不感什么可以恐怖;那么,对于自然的现象的“死”,也不应该感什么可以恐怖。我们直可以断定死是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  死既与生同是自然的现象,那么死如果是可悲哀的,生也是可悲哀的;死如果是有痛苦的,生也是有痛苦的。生死相较,没有多大的区别。  他认为,人的乐生怕死,是由于有一种“依恋”的“惰性”:由旧居迁到新居,总不免留恋故居,其实新居未必比旧居有什么不好;“冬天早起,临行冷水浴,望见冷水总觉得有些战栗。跳入其中,沐浴顷刻,也还有一种的佳境。出浴后,更觉得严寒的空气与春风一样和暖。人对于死依恋生,也是一样的心理。”  对于生死这样的豁达,对于死甚且有“跳入其中……也还有一种的佳境”的想像,使他勇敢地面对人生,更勇敢地面对死亡。不过,诚如人们所熟知的,他并不赞成无谓的死,而是主张发展生命,美化人生。他只是提倡为了真理,为了美好人生的创造才去牺牲。那种牺牲才是一种“佳境”: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不仅是他的散文、他的诗歌,更是他的观念、信仰、追求?(节选自《铁肩担道义》一文)1.节选部分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品质?从哪些方面表现的?2.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文中引用了李大钊的两段散文,阐述了他的生死观。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种生死观?4.请概括节选部分最突出的写作特点。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这部分主要表现了李大钊的大无畏的精神。一是通过狱中的表现,“态度甚从容,毫不惊慌”;二是通过他的散文表达出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参考答案: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地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解析:从李大钊的这些看似“反常”的举动中,我们不能理解为他为革命事业而抛弃了亲人的情感,而是把这种情感深深埋藏于心中。  3.参考答案:(1)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2)他不赞成无畏的死,认为只有为了真理而死才是人生的“佳境”,为革命而死能使精神达到崇高不朽的境界。  (3)要求勇敢地面对人生追求真理。  4.参考答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狱中的表现,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更加突出了传主的思想特点。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