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视野的盛宴张承志 无需再作交代,一个时辰以后,我站在了“贺兰山缺”上。 这一个山口——我依然不费力写它。若说就只说一句:山脉在这儿断成了一个山口,两翼拉拽而来,在山口子上低低地变成一条长脊。 公路如一道细痕,嗖地划过山脊,毫无一丝踟蹰。 左手是游牧的沙漠草原,右手是农耕的黄河灌区。左手的沙漠草原一览无余,可是右面的灌区却被山脊挡着。虽然被挡住了,但是那地方我走得熟:我深知村庄就在山脚,上山顶就能瞭望稻子。 在我走熟的这一侧,可以从这些狼牙山下去,绕西夏陵,进回民区。秦渠、汉渠、唐徕渠,用天下黄河唯一这一股好水灌这一隅稻子。这里的人不爱吃面,离不开大米。就在贺兰山背后没多远,回民的清真寺星罗棋布。 等走尽了一座座渠、闸、桥、堡,看遍了古老灌区的处处庄子,再过下马关,深入固海,直下泾阳,穿透它整片的黄土高原…… 什么是“贺兰山缺”? 没走过的一侧,也并不陌生。沙窝子有水草,这一点我早就知道。说陌生,是因为我没有骑马从乌珠穆沁到达过这儿。若说文化哪里陌生,那是我的本业。绵羊、山羊、马群,居然也和乌珠穆沁一样膘肥毛亮。稀疏的牧民不骑马,坐骑是摩托、骆驼。站在圆滚滚的山脊望去,灰毡包呈着深色的影子,沙窝子里炊烟袅袅。照理说从这儿一直能走到蒙古中央去,只是阿拉善人更愿意绕道银川,到了那儿再试着搭火车。 这不像一个山口,倒像是一座桥梁,一条边境线。 我享受着风的呼呼推撞,享受着“一”字并肩的视野。山脉在此断为一个口子,山口高踞俯瞰,地势比蒙古、宁夏高。我意识到正脚跨两边的文明。蒙古的知识,宁夏的经历,都与这山口密切相关,但又语焉不明。风抖甩着车前的小旗,飞来的云朵,染黑了山巅的锯齿。我凝视着,让眸子尽兴,说不出心里的复杂,一阵阵徒然地冲动。 在疾走的山口的强风中,我用身体作轴,端牢相机,用了大约三张底片,照了一帧连接阿拉善沙漠和银川水稻区两个世界的——贺兰山缺口。 这样的地点,有着这样视野的例子,也许我已经能举出不少。当然,没有地理上的特殊含义,没有介于两块地理区之间——但是一样视野辽阔的地点,就更多了。 以前,我喜欢琢磨人的活动半径对人的思想性格的意义。一个牧人大概能享有约八十里方圆。那种羊倌八十、马倌二百的日常生活半径,造成了牧人的视野与心胸,给予他们与农耕民族的巨大差异。 由于害怕落一个鼠目寸光,我总是千里投奔,寻找这样的地方。十几、二十多年过去了,地点的体验积蓄了很多。我常独自计算自己的拥有,像那些发了的富汉掂量埋在地下的钱,也像那种风华凋逝的浪荡子暗数有过的情人。如今我已上瘾成癖,如受着磁石吸力,脚上绑着“甲马”。闹了半天,我恍然大悟了:我一生的目的,原来就是这个。 那也就无从修改。 就让自己且看且行吧!无论如何,追逐伟大的视野,于我已是流水的日程。这不挺好嘛,让眸子享受盛宴,让身体处于分界,不正是我的正业要事?(选自《散文选刊》)1.原文倒数第三段中说“我一生的目的,原来就是这个”,“这个”指代的是什么?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这不像一个山口,倒像是一座桥梁,一条边境线。3.联系全文,谈谈“视野的盛宴”中的“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以“视野的盛宴”为题又有什么作用。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追逐伟大的视野,让眸子享受盛宴,让身体处于分界。 2.参考答案:说它“倒像是一座桥梁”,是因为它连接着蒙古和宁夏两地。说它是“一条边境线”,是因为它一边是沙漠草原,一边是黄河灌区;一边是蒙古的知识,一边是宁夏的经历。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句中三个词:这、桥梁、边境线。“这”指代的是“贺兰山缺”。后两个词可以先从词的比喻义入手,再联系这句话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不难归结出答案。 3.参考答案:第一问:(1)“贺兰山缺”是山脉断成的一个山口;(2)它连接着蒙古的沙漠草原和宁夏的黄河灌区;(3)它是我的人生目的(或:是我的精神财富)。 第二问:突出了“贺兰山缺”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含蓄地表达了对它的赞美之情。结构上,统率全篇。 解析:要想做好这道题,必须做到:(1)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2)搞清文末一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切准该句和文章主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