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和曹植(美女篇)对主人公的刻画手法及效果,《陌上桑》中女主人公形象特征

发布时间:2020-07-09 12:41:28

陌上桑和曹植(美女篇)对主人公的刻画手法及效果,《陌上桑》中女主人公形象特征

网友回答

在人物形象采桑女塑造上,曹植的《美女篇》明显受陌上桑影响。
  首先,开篇出场的都是一个正在采桑的女子形象,对于女子的美貌,两篇诗文都极力渲染。《陌上桑》以流行的发式、漂亮的耳饰、光鲜亮丽的衣服这些外物的华美来衬托出罗敷的貌美。而曹植不仅仅继承了这种用服饰铺陈排比来侧面衬托美女的方式,写女子“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到了对美女体态的正面描写,提到了女子的素手、皓腕和“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神态。与秦罗敷相比,曹子建笔下的的美女更加生动形象,动态鲜活。如果说罗敷的美是静态的,犹如一幅挂在墙上的美女图,那么曹美人则是站在你面前了。看她随着采桑的动作“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于衣衫襟袖浮动间显现出人物的风神气韵。
  其次,关于以外人评价来侧面烘托美人形象方面,曹植很显然是完全临摹《陌上桑》了。罗敷有“行者”“少年”“耕者”的倾慕,曹美人则完全魅惑了“行徒”“休者”。
  关于抒情,两篇文章侧重点及其方式不同。从《陌上桑》到《美女篇》,可以看出汉乐府发展到文人五言诗由叙事性到抒情性的明显的改变。
  读《陌上桑》,我们可以当作是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层次清晰,从夸美到罗敷抗暴再到自述夸夫,结构简洁明了。我们可以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预料的结果,可以感受得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官吏见色起意打听罗敷姓名、年纪、“宁可共载不”,随着其行为的越来越离谱,罗敷的怒气也一点点被点燃,勇敢的当面呵斥,“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其后智斗官吏,虚构夸耀丈夫的权势,借以讽刺无礼的官吏,保全自己。整首诗在叙事过程中,贯穿了民歌特有的淳朴直率、格调欢快的、简单直白的抒情呢风格,赞扬了劳动妇女不惧强权、坚贞明毅及聪慧的高洁品格,谴责了官吏的卑鄙无耻。
  而在《美女篇》中,我们找不到这样的情节。所看到的是“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在最美好年华不能觅得有情郎的幽怨女子。本诗以美女的盛年不嫁暗喻志士怀才不遇,这位盛年美女正是子建的自比,美人的一切美好象征曹植的才情,而“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的地位,正式曹植出身高贵的化写。这样的美人却没有媒人上门,倾慕高义贤良却求之不得。众人议论纷纷却难以明白美人所求。感叹的是曹子建空有一番才华,却饱受曹丕父子的迫害而英雄无用武之地。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美女“采桑歧路间”,也暗示了曹植政治路途的艰难。此文通篇用比,借以抒情,表达起感情来,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可见其表情达意方式与陌上桑迥然不同。

网友回答

本篇是汉乐府民歌中著名的叙事诗,采用喜剧手法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
   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诗歌的第一部份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作者没有作正面描绘,而是从她生
   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所着的衣服落墨。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
   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
   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少年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帩
   头,想引起她的注意;耕者忘记了身边的犁,锄者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各
   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
   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
   在。这段描写根有生活气息,渲染出活活泼泼的喜剧气氛,同时在结构上也为
   那“五马立踟蹰”的“使君”上场作了引导。
     诗歌的第二部份写“使君”仗着权势强要罗敷与他一起坐车回去,遭到罗
   敷的断然拒绝。
     诗歌的第三部份描写罗敷向“使君”盛夸自己的夫婿,说他官居要职,才
   貌出众。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充分显示了罗敷的智慧,
   令仗势欺人的“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罗敷越说越高兴,“使君”自然
   越听越扫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这幕喜剧就在这充满胜利快感的
   哄笑声中结束了,而把“使君”如何狼狈而去的丑态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首诗充分调动了民歌中常用的铺叙手法,写得文辞飞动,酣畅淋漓。诗
   歌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含蕴着一种幽默俏皮的情韵,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