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图》序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10:56:30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 《万木图》序 杨士奇 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耻为辱之心,犹不施也。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⑶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⑷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第⑴段介绍了《万木图》的由来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对第⑵段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第(3)段引用杨达卿先生告诫子孙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是“序”,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                                                                                                                                                               

网友回答

(12分) 【小题1】(2分)杨荣为彰显祖父杨达卿的美德,(将万木)画出来留给后代看而创作。 【小题1】(3分)A(文段中叙述了饥民“人吃人”的情况,没有亲人之间相食的信息。) 【小题1】(3分)表明了杨先生种树救灾的用意在保护饥民的自尊而不在树;真实地表现了杨先生的善良、不自私且注重教育子孙;引发下文“天理之在人心”之说。(前两个要    点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3分;后一个要点不作要求。) 【小题1】(4分)《伶官传序》以庄宗“盛衰得失”的史实来论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之理,告诫宋当政者居安思危(2分);本文叙述杨先生行善之事以倡导后人,铭记先生教诲,传承善心,践行善举(2分)。 解析: 《万木图》这幅画,是翰林侍讲建安人杨荣勉仁先生,为了彰显(显扬)其祖父杨达卿的美德,(将万木)画出来留给后代看而创作。 元末,战乱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到了人吃人勉强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却难以互相保全,这种惨状到处都是。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稻谷,打算开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大声地喊话:“有愿出力帮我种树的人吗?种一棵树,我给他一些粮食。”由此(饥饿的)的人争相出力,来换取粮食。(杨先生)让他们都吃上饭,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愿意种树的不登记他的姓名,最终也不看他的功劳大小,给了他谷子,因此活下去的人多得数不清了。施恩于人,却让受施者常常感到惭愧和羞辱,还不如不施恩。杨先生的乐于施舍,多么地忠善、委婉又考虑周全啊! 过了几年,树木长得葱郁茂盛,都符合用材。杨先生指着树木告诫子孙们说:“没料到树木长得如此繁茂!希望你们不要只用它们为自己谋利,将来有建学校、造桥梁和摆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给他们;有家贫要造房、死后做棺材却买不起木材的人,送给他们。不要只想到为自己谋利!”因此(这些树林)给许多人带来好处。 唉!开始时杨先生只是送出谷子,懂得让被救济的人(因出力获救济)内心安宁而已,哪想到树木长大后如何使用呢!那些被救济的人一定尽力种树,不随便应付了事,大概是天理在人心,(善心好事)会传续下去吧。杨先生留下了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仅仅施展于战乱艰难时期,仅限于方圆几里之内,并且仅以平民身份过完一辈子。否则的话,假如杨先生在太平盛世获得重任,做他想做的善事,他的善心善举一定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如果他的后人能够世代承续他的训诫,推广他的善心,并且坚持做下去不停止的话,那这种善心善行带来的好处将会久远而宽广。(我)写下这篇序以告诉后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