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10:56:30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陈勤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表现为:口头传说 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包括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形态学角度,对精神文明确立的一个新的文化理念,自有其主要特征。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破了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人为屏障,消解了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界线。我国曾流行着一种从西方传来的文化分层 理论:即上层文化层面的大传统和民间文化层面的小传统。实际上,人类的文化是有层次之 分的,然而不同层面的文化很难说你大我小。如民间文化,作为传承性生活文化,包括了一 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技艺、口承语言艺术、文化心理模式等在内的庞大内容。它如基石,支撑 并衍生出整个文化大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展示了人类现行文化知识体系的学科分类的重新勾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学科民俗学,1846年创立后,被具体细化,归纳演绎成为 一门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如西方的占梦、图腾、禁忌等民俗,经过弗洛伊德的梳理提炼,形成《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两部著作,并由此构建了西方的心理学。但是,民俗学作为人类知识智慧的母体源地,依然存在,其间尚有大量人民的精华,还没有得到挖掘和提炼。我国第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除了包含民俗学学科的内涵外,还融合了古典文学学科的戏剧学的知识及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尽管千姿百态,但它归根结底展现了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如传统 节日是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宇宙生命(天体运行、万物生长)与人体生命节律交织的心灵感悟和文化展演,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标识,是人类在不同领域中形成的群体性代代相传的思考原型与行事方式,是民族或族群生存的经验 和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起规范化作用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现实中,它以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心意表象,通过节日的载体,沟通了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 阶段与另外一个历史阶段的连续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 并为人类的有序发展和现代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提供了基石。因而,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节 庆,不可能完全取代民俗的传统节日,而只能在传统基础上有所选择,有所创造地改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世态”代代相续的生活样式,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恢复和保持其赖于生存的基础——生活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采取动态的生活 化开放式的保护方式,在居民现实生活流中自然流溢。一些民间美术和工艺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艺术,而是具有民俗文化外衣的生活。如剪纸,一般见诸喜庆时空场景、器物的祈愿性装饰;又如竹编,大抵是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器。。它们在与现实社会民众生活的实践功利紧密相连下萌生和发展,是具体生活技艺和日常生活的展现。要让保护对象在一地传统生活文化根基上原真性或原生性地沿袭传承。再如七夕、中秋、春节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本身又是我们生活的特殊样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应是文化碎片式的保护,如同珍稀动物进到人造动物园一样。各种单纯孤立的文化碎片,失去了活力后静态地躺在馆室和仓库里,与它们原来内在固有的生活文化的整体毫无关系。                                  (选自 2005年10月30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各种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承,注重世世代代的相续。     B.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破了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人为屏障,消解了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界线。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知识智慧的母体源地,支撑并衍生出整个文化大厦。     D.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展示了人类现行文化知识体系的学科分类的重新勾画。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七夕、中秋、春节等传统节目展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民族精神的主要           标识。    B.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节庆,只能在传统基础上改造,而不可能取代民俗的传统节日。    C.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原真性比防止出现片面的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           裂更重要。    D.昆曲艺术包含有民俗学、戏剧学及音乐、舞蹈等学科的知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文化是多元的,价值也是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矫正了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中的等级化偏见。   B.木雕常见于民居的桌、椅、门、窗、梁、檐、斗拱等物件的构架,是具体生活技艺和过去日常生活的展现,属于碎片式的文化。  C.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各地蓬勃展开的深层原因,其实是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D.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形态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连在一起,息息相关,是民众生活状貌的鲜活的展现。

网友回答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等同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化”)       【小题2】D(A“民族精神”欠妥,更非“主要标识”;B“只能”太绝对化,另一处应为“不能完全取代”;C两个并列的方面,不存在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小题3】B(“木雕”不属于“碎片文化”)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