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春秋①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②“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小题1】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2分)【小题2】“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在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2分)A. a处 B. b处 C.c处 D.d处 【小题3】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2分)(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2) (3) 【小题4】文中提到“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请再举一例说明这个观点。(3分)
网友回答
【小题1】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小题2】C 【小题3】(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小题4】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提示,将全文划分成四个层次,然后概括中间两层的意思。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因为“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只要前面谈汉朝,后面是谈清朝广泛使用筷子的位置,这个句子就放对了位置,仔细阅读文章,只能放在C处。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这道题比较简单,先从文中了解“匕”,很像今天的羹匙,然后从文章中筛选佐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从使用和制作等方面来概括筷子的好处。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课外知识延展的题型,答案不唯一,只要能证明题干中的观点的例子都可以举。如西方人生吃青菜,而我们中国人要将其加工熟了之后再吃,怕维生素流失,旺火爆炒一下,这体现了一种中庸之道。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