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36:08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岁数,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强复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①五万人,彀者②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人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杀剧辛③。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注]  ①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  ②彀(g^u)者——射手,彀,拉满弓。  ③庞煖(xu1n)杀剧辛——庞煖,赵将;剧辛,本赵人,后为燕将。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勒习战勒:统率、整饬。B.不得田畜田畜:土地和牲畜。C.辄入收保保:通“堡”,营垒边。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暗中伺探。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亡”字不同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亡”字也相同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亡”字相同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亡”字也不同3.苏询《六国论》谓“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其史实是[  ]A.“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李牧“于宜安,大破秦军”和“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两战相隔三年。B.秦国为洗雪当年在宜安兵败之耻,于赵悼襄王十三年再攻番吾,结果“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C.赵国大将军李牧“于宜安,大破秦军”之后被封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D.“居二年,庞煖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居三年,秦攻番吾”,但最后都败于李牧。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请李牧——大臣及李牧旧部再请李牧出山。B.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戍边的将士每天都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盼着与匈奴交战。C.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大量放牧牲畜,到处都是放牧的人。D.以数千人委之——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李牧用兵得法戍边有道的一组是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②匈奴每入,烽火谨,辄人收保,不敢战③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④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⑤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赵国边陲,采取以固守防御为主的战略,阻止了匈奴的入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B.李牧为国家利益忍辱负重抗拒干扰,常受命于危难之际击溃强致,展现出一代名将的风采。C.李牧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挽救昏君治国的局面,最后因谗言被杀;赵王自毁长城令人叹惋。D.李牧用兵有道不违心媚上惹赵王不悦,功高盖世招来佞臣妒忌,于是终为秦反间之计所害。

网友回答

答案:B;D;A;A;C;D解析:  1.B(“田畜”,不是名词,而是指“种田、放牧”的行为。)  2.D(两个“为”字分别作“设置”和“作为”讲,两个“亡”字分别作“流亡”和“丧失”讲。)  3.A(讲清了三年中秦对赵国的两次进犯和李牧连续击退秦军的史实。B项,只说了秦军的一次进犯,况“南距韩、魏”偏离话题。C项,对秦的第一次进犯没说清楚。D项,“居二年,庞煖杀剧辛”与所问无关,属冗余信息。)  4.A(该句省略主语应为“赵王”。)  5.C(①句,未言李牧如何用兵;④句,讲廉颇亡魏与题干没关系,李牧攻燕,是对临国动武,与所问不是一回事。)  6.D(李牧“以谗诛”,是事实,但进谗言者是为得到秦国贿赂的重金,而不是因为妒忌李牧。)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