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榆林的城墙王安忆 城墙使我想起战争和割据的时代。在一个初春的暖和的好天气里,我登上了榆林的城墙。风把毛乌素沙漠的沙砾吹到城墙脚下,砌起一道缓缓的沙坡。我们小心翼翼地爬过墙头残破的豁口,心想:这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地方。墙头有一些砖砌的烟囱,使我们突发奇想,想堵一个烟囱试试效果。我们在想象中做着这种顽童的把戏,一边伸头去看墙下。墙下筑有窑洞,小小的院落十分整洁,晾有五色的衣衫。有放学的孩子回家来,还有下班的大人回家来,有鸡犬之声远远近近地传来,我极力地去想那些气概雄浑的塞上诗歌,想象那月黑风高之夜,马蹄声骤起,蒙古人来啦!戍边的士兵唱着家乡的小调,在城墙上巡罗。心想:塞上,是一个多么伟大而壮丽的歌哭的题材。榆林的城墙围起了一方昔日的舞台,供怀古的人们遥想当年惊心动魄的防守和进攻的故事。如今的榆林已迈过城墙,演出着新的剧目。两名财经学院的学生,告诉我榆林的规划,遥指着西沙,说:西沙将来是很美好的!榆林城分为东沙和西沙,暗示着这是一个沙漠上的城市。他们说,在西沙,人们推平了沙丘,灌水压实,然后建起了学校,从此,沙上楼阁不再是一句形容空想的成语。城墙上的道路已被人踏平,有几处残害得厉害,留下了陡峭的残壁。我努力把脚下的城墙想成一道抗战的风景,迎接沙漠上呼啸而来的马队,如一个做战争游戏的孩子。榆林中学操场上悠远而清晰地传来球击中篮板的呯呯声,学生们在做比赛前的训练。一个老婆婆进入了我的视线,她越过城墙,抄一条近路,走进小巷,深深地隐没了身影。还有一个老汉牵着拉水的毛驴,在墙上悠闲地走着。墙上有一个读书的青年。瞌睡了似的,风吹动着他的书页。我忽然发现,往昔划分疆域的城墙,如今则划分了时间,将一些地方划为过去,一些则为现在。时间如大河决堤一般漫过城墙,在沙地上留下了新的建设的痕迹。墙头的烟囱里这时汹涌而温存地升起炊烟,我们将此想象成昔日的烽火,当奇袭的骑兵们到来的月夜里刀光剑影、血色殷殷。而阳光明媚,蓝天无云。我们如游戏中失败的孩子一样灰心丧气,踢着墙头的残砖,做着割断历史的坏事。在古老的城墙上,我们变成了孩子。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的一生仅只是个童年。战争和割据的时代已离我们非常遥远,大同和融和的日子还没到来。我们是人类中期的幸运和不幸的孩子,犹如过河过到中间,正是水急和浪高的阶段。这已是正午大人们喊孩子回家吃饭的时分,炊烟消散在蓝天下。我们从一个断垣里下了城墙,走上榆林青石铺成的小街,城墙在我们背后。 (1)文章开篇写“城墙使我想起战争和割据的时代”。城墙引出作者对战争的想象,依据是它与____________有关;城墙引出作者对割据的想象,依据是它与____________有关。(不超过9个字,用原文回答) (2)文中作者想到:“塞上,是一个多么伟大而壮丽的歌哭的题材。”作此感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3)作者在文中说“我们如游戏中失败的孩子一样灰心丧气”,句中的“游戏”指的是什么?我们灰心丧气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孩子”一词出现多次,判断下面三句话中的“孩子”的意思是否相同 ①心想:这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地方。 ②我努力把脚下的城墙想成一道抗战的风景……如一个做战争游戏的孩子。 ③我们是人类中期的幸运和不幸的孩子。 其中①与②____________,①与③____________,②与③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一句“城墙使我想起战争和割据的时代”。立即切入“城墙”这一具体事物,它引领下文,将看、想、游几方面内容揉和起来,决定了全文的基调。 B.作者展开想象,在顽童的把戏中,想象着放学、下班的人们归来和鸡犬之声传来,进而想到马蹄声、蒙古人及戍边的士兵,这层层延展的想象使文章颇具画面感。 C.文章处处体现着一种新与旧的交织,“沙上楼阁”、“城墙道路”便是写照。 D.作者抓住几个生活实景——学校清音、读书青年、拉毛驴老汉,使得这篇有较大思想容量的文章避免了干涩和枯燥,具有了流动感。E.作者在文中称“我们是人类中期的幸运和不幸的孩子”,“幸运”指我们所在的中期正是风急浪高的阶段,“不幸”指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的一生仅只是一个童年。F.文末“这已是正午大人们喊孩子回家吃饭的时分,炊烟消散在蓝天下”、无论“孩子”、“炊烟”和“蓝天”皆与前文呼应,使笔触回到现实情景中来;直到“城墙在我们背后”,时间又一次成为过去,文章收笔深沉。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防守和进攻 划分疆域 (2)榆林的城墙围起了昔日的舞台,供怀古的人们遥想当年的战争故事。 (3)将炊烟想象成昔日的烽火,并由此想象当奇袭的骑兵们到来的月夜里,刀光剑影、血色殷殷。眼前的景象不断将我们从战争的想象中拉回到现实。 (4)①与②相同;①与③不同;②与③不同 [①与②中的“孩子”指一般的孩子而言;③中的“孩子”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类而言。] (5)B E(B中放学下班的人们和鸡犬声并非想象,是实见、实听;E中“幸”与“不幸”分别指上文的“战争和割据的时代已离我们非常遥远”和“大同和融和的日子还没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