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中国叫中国?
网友回答
中国俩个小孩子唱的是出自哪个节目啊答:东方电视台的“哈哈少儿”‘虎虎生威乐哈哈春节特别节目’里的,钟辰乐和徐泽辉唱的。 不过,这首歌原版是Declan Galbraith 10岁的时候唱的,建议你去听听,比翻唱的好(当然中国的两个小朋友唱的也很好,毕竟是英文歌嘛,有些地方确实不好掌握)。
D...
网友回答
「中国」一词的用法多种多样,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性及彼此之间的关是有不同的理解。<br><br>[编辑]<br>「中国」一词的演变<br>「中国」一词自古有之,最早指居于「天下」(古人对世界的称谓)中心的中原地带,在近代以来,特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一词始成爲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br><br>[编辑]<br>「国」<br>古代汉语中的「国」不等同于现代的「国家」。<br><br>「国」最初的意思是天子、诸侯所居住的筑城的地方(及周边近郊),更远统治的地方称「野」,「国」对天子可指京畿(jī;ㄐㄧ),如:「国人暴动」。当然诸侯方面也可以使用「国」。如:(卫)懿公好养鹤,鹤有禄位,狄人入侵,「国人不出战」,招致灭国。(参考来源)因此,就是要加「中」来修饰「国」才能明确地表示「京畿」的含义。<br><br>随著历史的发展,各政权的直接统治范围不断扩大,至春秋「国野」已逐渐不分,原先称「野」的地方也能称「国」了,「国」指代的范围就这样逐渐扩大。随著兼併更加剧烈,进而秦统一各国,「国」的概念开始趋向于「地方」、「地带」,如「北国」、「南国」、「水乡泽国」、「雪国」。<br><br>「国」也被用来抽象地指代某一地理区域的政权和人民,如:「治世不一道,便国(有利于国)不必法古。」(《商君书》),这种用法接近于今天所说的「国家」一词。<br><br>[编辑]<br>「中国」<br>「中」的意思即为「内部」、「中央」;「中」之一字要查部首「—」,上下相通的意思,很显然,「中」代表的是定位的标準点,任何人都是以自己为立足点,然后分出上下与四方;古代中国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br><br>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br><br>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r>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甌请举国徙中国」。 <br>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br>由上可见,「中国」一词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br><br>但是,当中国强大时,中国因无挑战者,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天子(或皇帝),因此,中国一词,作为地域概念,并不明显,反而隐晦。<br><br>然而,当中国衰弱时,尤其是遭到外力挑战侵扰之时,因为涉及到内外之分,中外之别,中国一词,反而凸显出来,疆界也随著显露出来,天子(或皇帝)的代表性,也呈现出来。<br><br>春秋时期的「中国」(等于「中土」、「中原」)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由于「中国」(中原)地区的王朝建立之时间最早,经济与技术的水準远较「四夷」为高,华夏文化也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是所谓礼仪之邦;战国策(赵二)将「中国」的实际内容说得极为详尽:「中国者,聪明叡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所以随著华夏文明的扩展,也随著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不断侵入,「中国」一词逐渐拥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义。<br><br><br>战国时期的中国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西元740年(大唐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国王在《终战詔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是,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髮左衽」? 「披髮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髮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髮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裏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髮左衽矣」。这裏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裏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是;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髮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br><br>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这一称谓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义,是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br><br>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以来,在国际上的主流认知中,「中国」逐渐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儘管中华民国政府继续存在并有效管辖臺湾岛、澎湖和福建的金门、连江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