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用你的笔记下改革开放在你家里留下的印迹吧!大侠!教教我

发布时间:2021-02-22 04:36:00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用你的笔记下改革开放在你家里留下的印迹吧!大侠!教教我!

网友回答

改革开放30年晋城市居民消费“八巨变”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回顾这30年,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作为每个晋城市居民感受至深的莫过于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家庭生活,切身体验着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生活保障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着由温饱到全面小康的生活历程.改革开放30年,我市居民收入增长40.3倍,年均增长8.6%,给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了生活水平上台阶与生活质量的大提升.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636.63元,比1978年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32.17倍,年均增长10.8%.居民在消费支出逐年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显著增长,吃、穿、用支出比重明显下降.其中代表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56.9%下降到2007年的35.1%,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从16.4%下降到15.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从11.7%下降到7.2%.而居民的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从0.1%增至7%;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比重从1.0%提高到9.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从3.1%增长到12.7%.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生存型消费下降,享受型消费上升;物质型消费下降,精神型消费上升的趋势,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城市居民的生活从“温饱型”跨越到“小康型”的巨变.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质量均跨上新台阶.具体表现在“八个巨变”:
一、吃求营养、求方便
食品消费是人们最基本的消费行为,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30年来居民在食品消费结构上的变化,便可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粮食消费量减少.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温饱与否的关键在粮食.温饱前,食品消费增长首先表现为粮食消费增长;温饱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在食品上的选择度加大,副食品摄取量不断增加,而对粮食的需求日益下降,食品消费增长则表现为副食品与动物类食品的增长.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的粮食消费量为人均52.54公斤,仅为1978年的45.21%.
2.动物类食品消费增加.居民在粮食消费量减少的同时,动物类食品消费量大幅增加,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居民人均禽类消费量为0.84公斤,比1978年的0.03公斤,增长27倍;蛋类消费量由1978年的人均1.55公斤上升到2007年的12.94公斤,增长7.35倍;水产品类的消费量为人均1.41公斤,比1978年的人均0.37公斤增长了2.81倍.动物类食品消费量的大幅增加,表明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营养、新鲜、快捷、方便食品受欢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食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吃的营养、吃的健康、吃的新鲜、吃的便捷、吃的科学、吃的方便成为居民的新追求.居民在外用餐激增,如今亲朋好友节假日的团聚,同学同事间的空暇小聚,都喜欢在饭店“撮”一顿.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居民在外用餐消费支出为人均460.63元,占居民消费支出的6.03%,而1978年还不到1%.
二、穿着求美、求品位
在改革开放之初,无论男女老幼,黑、灰、蓝成了人们衣着的主色调,人们在穿着上没有选择、没有个性,消费支出也很低.1978年我市城市居民用于穿上的消费支出人均仅为43.1元,到2007年居民家庭衣着消费支出已达人均1297.93元,比1981年增长了29.11倍.
30年来,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在穿着打扮上越来越舍得花钱,尤其服装的消费经历了从扯布找裁缝做衣服到去大商场或者专卖店购买成品服装的变化历程.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对服饰美有所追求,鲜艳亮丽的服装色彩取代了黑、灰、蓝.但是,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和成品服装款式的局限,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居民购买面料制作服装的比例都比较高,那时的晋城街头巷尾布满服装加工小店,以满足居民衣着消费的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和服装市场的繁荣,市场上做工细、款式新、面料优、更新快的成品服装为追求品牌化、个性化、时尚化的居民提供了消费保证,居民购买成品服装的比例大增,扯布做衣服的比例大幅下降.
三、用求新潮、求时尚
回顾30年的变化,我们每个晋城人都清晰地感受着家庭大件耐用品的“三级跳”.
在改革开放前期,居民家庭为能拥有“三转一响”“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而欢欣鼓舞,“老四件”也以极快的速度在居民家庭中普及,形成了第一轮消费热点.调查数据显示,1978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68辆、手表53只、缝纫机8台、收音机13台.
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结构发生着变化.到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度供不应求的“新六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形成了第二轮消费热点.由于当时商品供不应求,市场采取了凭票供应.据调查,1988年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51台、洗衣机77台、电风扇81台、电冰箱18台、照相机9架.这轮消费热点来势猛、持续时间长,居民的消费欲望极大地释放出来.到2001年晋城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79台、洗衣机95台、电风扇88台、照相机34架.
进入二十一世纪,居民家庭以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和家用轿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购买量显著增加.到2007年末,我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55台、移动电话140台、家用轿车5辆.近年来,小家电商品市场较为繁荣,数码产品(数码照相机、摄像机)也持续升温,居民购买各类小家电以及数码产品热情大增.到2007年末,我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家庭拥有微波炉43台、照相机34架、摄像机7台、淋浴热水器63台、消毒碗柜4台.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