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机夜课图记(节选)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6:04: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鸣机夜课图记 (节选)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①酒浆,盘罍②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子《四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铨稚,不能答,投母怀,泪涔涔下,母亦抱儿而悲;檐风几烛,若愀然助人以哀者。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③,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赵秦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注】①:ěr,珠玉耳饰。②罍:léi,一种盛酒器具,形状像壶。③夏楚: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八归先府君  归:出嫁 B.戚党人争贤之  贤:贤惠 C.无误乃已    已:停止 D.令吾母指其疵  疵:缺点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蒋母贤于相夫和严于教子的一组是 (  ) A.吾母脱簪珥酒浆,盘罍未尝有俭色  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B.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  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C.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   儿怠,则少加夏楚 D.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 A.蒋母人品极好,能坦然地对待家庭的困顿,受到亲戚和同族人的赞扬。 B.在作者年幼时,因不能执笔,其母将竹枝削为细丝后教其习字,可谓用心良苦。 C.蒋母性格刚强,寄居娘家,也自作女工,做到自食其力。 D.蒋父性格豪爽,喜交接朋友,对作者要求极严,只是性情急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译文: (2)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译文: (3)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译文:  

网友回答

1.B  2.D  3.C 4.(1)我张开眼,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 (2)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3)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翻译第⑴句,要注意:“铨”应翻译为“我”;“方”应译为“正”;“泪……纵横落”,应译为“泪流满面”。翻译第⑵句,要注意:“一”活用作动词,译为“只有一个”;“肖”译为“成器”或“长进”;“何托”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颠倒为“托何”,译为“靠谁”。翻译第⑶句,要注意:“故”译为“所以”,“荒”译为“荒废”,“嬉”译为“贪玩”,“由是”译为“因此”,“益”译为“更加”。) 1. 贤:称赞……贤惠。 2. A、后一句不能表现教子之“严”。B、前一句与“贤于相夫”无关。C、前一句“小 奴衣服冠履……出于母”与“贤于相夫”无关。 3. C项“性格刚强”概括不当,蒋母“自作女工”是因“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 益窘乏”;“自食其力”,文中无此信息。 文言文文段翻译: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惠。由于这样,我父亲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亲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们生活。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因为我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我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  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外祖父高身材、白胡子,喜欢喝酒。酒喝得高兴,就大声念他做的诗,叫我母亲指出诗句的缺点。母亲每指出一个字不妥当,外祖父就斟酒一杯喝下肚;指出几个字以后,他就乐 呵呵地捋着胡须大笑,举起酒杯大声说:“想不到我老汉竟有这样的好女儿!”接着抚摩我的头顶,说:“乖孩子!你将来用什么来报答你娘啊?”我年纪小不会回答,就投到母亲怀里,眼泪索索地流下来,母亲抱了我也伤心起来,檐下的风,吹着桌上的烛,象是非常伤感,同情人们的哀伤。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我十岁时,父亲回家来了,过了一年,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一起出门,到过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好多地方。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每次审理有关人命的重案,母亲总是拉着我站在他桌子前面说:“您不要忘记,您还有这样一个儿子!”父亲就频频点头。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