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坡树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21:13:28

阅读文段,完成(1)~(7)题。北坡树  那年的七月对我来说极其黯然,我的心在沮丧中浸泡了很长一段日子。幸运的是母亲没有露出一点伤感的情绪,父亲也没有流露一个责备的眼神。  夏收不久,有一天父亲突然说,要把那几间茅草屋翻成瓦房,茅屋掀下来后,才发觉有好几根檩子已经朽烂,不中用了。于是父亲连续几天早出晚归,终于跑来了几棵林木指标,但要到五里外的林场去砍伐。  砍树的那天,我和父亲起了个大早,走了好一阵,才到林场,办完了有关手续后,就开始爬山,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我随父亲终于登上了峰顶。看着南坡上那一片片高高矗立的杉木林,我不知道父亲为何一定要舍近求远?那笔直的杉树难道不是最好的檩材吗?在我心中犯嘀咕的时候,父亲已经走向北坡,我赶紧跟着。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北坡长着清一色的杂树,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弯弯曲曲,方正、匀称的几乎没有。在那片杂树林中绕了几圈,父亲终于选定了几棵松树,树放倒后,我突然发现有点不对劲:这些松树没有一棵是规则的!我向父亲提出异议,父亲却头也不抬地说:“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檩材!”当时我心里别提有多别扭,我是气鼓鼓地和父亲一道把这些不规则的木材抬下山来的。回家的路上父亲告诉我,这些树看起来不顺眼,但却经久耐用。我说我不明白。父亲说:“北坡的树北风吹箱雪冻,生长慢材质好,不好看但实用。”父亲敲着树干说:“你听这响声实实的,结实着呢;你再看这树皮,薄薄的,不知它经受了多少风风雨雨,吃了多少苦头呢!”  听父亲这么一说,我有些明白了。再看看父亲的表情好像也没有智者哲人的深沉,更没有尊者圣者的________,也许父亲完全就事说事,并无什么________,但我却________地生发了一些感触:人生大概也就如同山中的树,生于南坡,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可谓顺境;生于北坡,风雪交加,土壤贫瘠,可称逆境。幸与不幸,虽有天壤之别,但材与不材,取或舍,用与弃,在慧眼识才者的心中境遇迥异,委实________。  生而为树,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生而为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存或生活的态度。生活的逻辑总是反复地昭示着我们: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的锤炼——树因此而用,人因此而才!  感谢北坡树,我的心因它而豁朗!感谢父亲,我的路因他而宽阔!(1)第4段横线上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A.学而不厌  真知灼见  油然而生  耐人寻味B.学而不厌  微言大义  不由自主  引人人胜C.诲人不倦  真知灼见  自然而然  发人深省D.诲人不倦  微言大义  自然而然  耐人寻味(2)请写出第3段中“提出异议”的具体内容。(不超过1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那年的七月对我来说极其黯然,我的心在沮丧中浸泡了很长一段日子。”句中的“浸泡”应怎样理解?想一想“我”因什么事而“沮丧”。(4)写出全文的主旨句,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揭示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3段中的画线句是父亲的语言描写,想一想: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6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运用的是什么?它倾吐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再读一次全文,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如何写好记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D 点拨:可使用排除法,“尊者圣者,对别人而言应为“诲人不倦”。排除了A、B;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份可以说低微,朴素的语言却让人受益,所以用“微言大义”合适,这样又排除了C。(2)为什么偏偏选这么不规则的松树?点拨:可根据上文内容加以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3)“浸泡”属于词语的超常搭配。它生动地反映出“我”遭受的打击之大,经受的痛苦之深。从“那年七月”可以推想,“我”高考落榜了。点拨:理解课文时要结合选文所交代的背景,这样便于对主题的理解。(4)“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的锤炼——树因此而用,人因此而成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点拨:一般来说,记叙文中最后的议论,往往都是点睛之笔。(5)间接转述和直接描写相结合。这样安排,形式灵活多变且突出重点,避免了行文的单调。点拨:思考时要把二者加以区别,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再陈述。(6)抒情。抒写出“我”对北坡树以及父亲的由衷的赞美之情。点拨:表达方式共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7)略。 点拨:这是道开放性试题,谈论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然后再“联系自己”,可以从取材、语言、构思等多方面选择一点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