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40:5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1.“中华民国十五年”公元纪年应是[  ]A.1926年B.1925年C.1924年D.1931年2.选出对第一自然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篇以史家笔法纪年,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牢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不忘烈士的死”。B.文章开篇以“中华民国”纪年,后面又提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愤慨之情和讽刺之意。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竟屠杀自己开办的学校的学生,何以为“民国”?C.“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是因为作者无法承受礼堂内那种悲痛的气氛,所以在外徘徊,借以排遣心中的悲愤。D.正告:严正地告诉,因为刘和珍生前非常喜爱看鲁迅的文章,即强烈地追求真理,所以程君认为鲁迅还是应忍住悲愤写文章来纪念她。3.选出对第二段理解错误的一项[  ]A.鲁迅编辑的期刊,由于其进步性、革命性,常常受到反动当局的查禁和销毁,“往往有始无终”指的就是这种情形。B.“这样的生活艰难”指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但为追求真理,她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C.“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的“也”,说明程君的想法作者自己一样有;而“早”则表明想法由来已久,并不是因程君的提醒才有。D.两次写“只能如此而已”,既抒发作者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无法用更好的方式而只能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那种内疚之情,对敌人的愤慨之情,更能表现作者的理智、坚定、勇敢。4.作者在文章中一再提到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写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些说明刘和珍[  ]A.具有革命责任感,不可能是“暴徒”。B.对人友善,不可能是“暴徒”。C.对人友善,具有革命责任感,根本不可能是“暴徒”。D.对人友善,具有革命责任感。

网友回答

答案:B;A;A;B解析:1.B;2.A;3.A;4.B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