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宋玉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40:30

李商隐与宋玉刘学锴  ①李商隐论诗,标举怨刺与绮靡二端,其《献侍郎巨鹿公启》说:“我朝以来,此道尤盛,皆陷于偏巧,罕或兼材。——推李、杜则怨刺居多,效沈、宋则绮靡为甚。”他既不满于诗歌只有怨刺的内容而乏文采,又反对一味追求形式文辞的华美绮艳而无怨刺的内容。他所赞美与追求的,乃是怨刺的内容与绮美的形式的统一。而宋玉,正是他理想中合怨刺与绮靡为一体的诗人。如果说:“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是“怨”,微辞托讽是“刺”,那么,以华美的文辞抒写艳情绮思正是所谓“绮靡”了。这就无怪乎李商隐那样推尊宋玉了。  鲁迅在论及宋玉时指出:“虽学屈原之文辞,终莫敢直谏。盖掇其哀愁,猎其华艳,而‘九死未悔’之概失矣。——《九辩》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②这里不仅揭示出屈、宋的异同,也揭示了宋玉创造的几个主要特征。所谓“哀愁”、“凄怨”,即贫士失职的不平与感伤;“莫敢直谏”,即微辞托讽的另一种表述:以上两方面,亦即“怨刺”。所谓“华艳”,即以华美的文辞抒写艳情绮思,亦即“绮靡”。李商隐与宋玉之间的承传关系,不也正可借用“掇其哀愁”、“猎其华艳”来概括吗?  当然,两位相隔千余载的作家,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条件,有着不同的具体生活经历,他们之间在创作特征上的共同点,毕竟只是某种类似,而且在类似之中仍然包合着重要的差异与区别。例如宋玉的哀愁感伤,主要是感慨个人境遇的困顿和由此引起的对昏暗政局的怨愤,内容比较单纯具体;而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其哀愁感伤已在具体的经历遭际的基础上,扩展深化为一种包蕴着对整个现实人生的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感喟,内涵更为虚泛抽象,试比较以下两例:  白日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弛。(宋玉《九辩》)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同是因日落而兴盛,在宋玉那里便只是叹老嗟卑的哀感,内容比较单纯;而在李商隐心中,则是“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伤时世可,谓之悲身世亦可。”这种包蕴深广的感伤,在李商隐诗中成为一种常调,而在宋玉的作品中却是未曾出现过的。李诗中深刻的感伤,不但与晚唐衰颓的国运密切关联,而且和整个封建社会越过繁荣昌盛的顶峰,逐步向后期转变所呈现的时代氛围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③本文的重点不在揭示李商隐与宋玉的同中之异,而是指出他们的承传关系与共同创造特点,因此对前一方面便不多涉及了。  1.画线①处中“怨刺”和“绮靡”分别指什么?2.画线②句中说“揭示出屈、宋的异同”异在何处?同在何处?3.画线③的词中有“异”,异指什么?两人具有承传关系及共同的创作特点,指的又是什么?4.下列对本文主旨及关键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文章讲的是李商隐和宋玉的传承关系。B.从鲁迅的评价来看,宋玉的《九辩》不如屈原的《离骚》好。C.文章重点讲李商隐和宋玉之间的传承关系,同时也谈到二者同中有异。D.文章重点讲的是宋玉和屈原之间有传承关系,李商隐对比作评论。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贫士失职的不平与感伤为“怨”,微辞托讽为“刺”,华美的文辞抒写艳情绮思为“绮靡”。  2.异在于屈原敢于直谏,而宋玉是微辞托讽,同在于二者均是“摄其哀愁,猎其华艳”。  3.异在于不同的时代、社会使两人在很多方面如感伤的内容及实质都不相同。  同在于二者均是“掇其哀愁,猎其华艳”。  4.C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