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的个人资料,公仪休的资料

发布时间:2020-07-11 08:09:22

公仪休的个人资料,公仪休的资料

网友回答

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官的品行百自然端正。其事迹载于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循吏,守法循理度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知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道传》第五十九。”
  身体力行的“师者”

网友回答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课是一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这是一个经过改编的历史故事。
    公仪休的故事,见于史册。《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课文所写,与史书记载基本相同,但公仪休如何拒绝送礼人的,史书未讲,课文这样写道:“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条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如此打发走了那个送礼的管家。
    这个据礼的理由编得实在不太高明。刚刚还在感叹:“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给人公仪休嗜鱼如命的感觉,怎么忽而又说:“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呢?明显是一个谎言。不禁使人疑惑:难道为了成就据礼的“大节”,就可以不拘撒谎的“小节”吗?!如此一拒,实在大大降低了公仪休的品格,使公仪休的形象大打折扣!
    揣测编者意图,可能以为这样说不至于损送礼大人之颜面,两全其美。然而这实在是现代人的世故!而且,“世故”得不够圆熟。你想,公仪休爱吃鱼远近闻名,这见鱼就呕吐的谎言必然很快就被揭穿,甚至那送鱼的管家当时就不会相信,除非公仪休从此不吃鱼!否则,那一位遣人送礼的大人心中作何感想?会不会恨公仪休不收,又鄙公仪休的人格?岂不是反而弄巧成拙。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世故得让人觉得你世故,实在是世故的不到家!因此不能不说这个拒收礼物的理由泄漏了课文编者的世故的“小心眼”!假如竟是编者有意这么写,那么试问:我们有必要潜移默化孩子这么世故吗?
    事实上,上课时,这个理由也受到了学生的质疑。在讨论对公仪休的看法时,就有孩子指出公仪休说谎。也有学生提出,公仪休小人之心,也许人家真的是关心他呢!于是我顺水推舟,先介绍了《史记》中的记载,然后说,同学们既然觉得课文的台词编得不好,那么公仪休对送礼人到底怎么说好呢?我们自己来改一下课文中的台词。孩子们热情高涨,片刻,纷纷呈现了他们的创作,摘其两条如下:
    其一: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条鱼我不能收哇!法律规定,官员不能收人家的礼物,我身为宰相,怎么能带头违法呢?请一定代我谢谢你家大人。
    其二:非常感谢你家大人的关心,鱼,我收下了。我家里正好有两斤上好的咸肉,口味很好,请你顺便带回去给你家大人尝尝。子明,去把咸肉拿来。
    这些孩子的台词,虽然仍然有欠斟酌,但显然比课文中的来得大气,来得坦然,来得真实,来得堂堂正正!至少没有让让公仪休说出“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样让人恶心的谎言!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说得偏激,但不无道理。我们在教学时,也应该有意识地破除学生对课文的膜拜心理,让他们知道,课文也是“人”写的,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学习的时候,要有一只怀疑的眼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思辨思维和怀疑精神。
    但是作为教材,教育性是其第一性,不该有这种疏忽。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让孩子觉得,可以说谎!
    果然,在思维之门打开之后,学生发现了课文另一个不妥之处。在第一部分的对话中,公仪休说:“……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在最后一段对话中,公仪休又说:“……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前一段话让人觉得公仪休吃一顿似乎很不容易,估计编者是为了突出公仪休拒收鱼的可贵而这么写的,但后一段又似乎吃鱼易如反掌,虽然也可说因为别的原因而很久未吃鱼,但读来总有一点前后矛盾之嫌,至少不够严谨。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