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特点

发布时间:2021-04-05 22:06:3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 ,都要拿。
  材料三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特点。
  (2)联系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联系材料三,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
  (4)你认为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网友回答

答案:(1)“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格物致知等科学技术;二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表现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中国人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过程。
  (2)“物”的部分: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开设新式学堂等;“心物”结合部分:戊戌变法,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心”的部分: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影响: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化转型。
  (3)“物”的部分:明清以前,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以及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的西传;“心”的部分:16至18世纪儒学远播西方,儒学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等。
  (4)中国文明逐步落后于西方。(或具体进行中西比较至少两方面要点。如政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经济: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文化专制与反封建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