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归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

提起陶渊明,大家第一印象大概就是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的人生经历被我们熟知。但你知道吗,在此之前陶渊明也曾入仕为官,但仅仅八十天就挂印归去,这其中又有什么原因呢?

陶渊明,东晋末期诗人,辞赋家。祖父是晋代名士,曾担任过太守。根据记载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从这点上看陶渊明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熏陶,应该也是有着“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所以在他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

 

东晋末年实行门阀制度,寒门子弟很少有担任高官的机会,陶渊明只是陆陆续续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丞之类的官职。最后一次的官职是彭泽令,也是在这一次的经历中,陶渊明对官场的失望达到了极点。县官来督查,周围人告诉他需要穿戴工整,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听罢长叹一声说自己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去向小人折腰,就取出官印辞职而去了。

离开官场的陶渊明彻底放纵心态,成了一个“带月荷锄归”的快乐农民。也许是对“举世皆浊”的厌恶,归隐之后的生活陶渊明过的非常自在。

 

“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天杂言,但道桑麻长。”“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出自归隐之后,在外人瞧不上的农村,在他的笔下变得优美、宁静,让人向往。

陶渊明的归隐一是对黑暗官场的唾弃,二是对自己本心的坚守,在宁静的乡村他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情,书写人生的美好,也为我们留下了这许多“读之则心向往之”的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