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自尽 一代爱国诗人的坚守

屈原做为历史上着名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为后人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传世之作,但屈原的结局却是投江自尽,是什么让这位爱国诗人做出了这样决绝的举动呢?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是楚国贵族。屈原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有着很大的远见抱负。

屈原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出生于丹阳,即今天的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那时候战国纷争,中国处于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楚是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屈原年少英才,深受楚怀王的赏识,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各种国家大事。

为了振兴楚国大业,对内屈原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在他的各种措施下楚国一度国富兵强,成为当时的大国。但屈原的变法革新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新旧两派发生激烈矛盾。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疏远了屈原。后来秦楚“黄棘之盟”,楚国示好于秦,屈原遭到放逐。

楚怀王去世后,顷襄王继任,与秦国联姻,以求苟活。屈原怒斥他们可耻,导致自己再次被放逐。在屈原被流放期间,楚国情形愈发危险,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攻破楚国郢都,楚国国破。

 

屈原看着自己曾费尽心血付出的国家已经无望,悲愤交加下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那份对祖国执着的热爱,在政治斗争里宁死不屈、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都给后世做出了典范。

在文学艺术上屈原“香草美人”的写作手法,骚体和新的诗歌样式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影响深远。

传说端午节是屈原去世的日子,这个节日能被我们一直保留到现在,也证明大家对于屈原的纪念从来都没有消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