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会遭遇挤兑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本来挤兑这个词常出现在银行业中,但是最近也开始频繁的在网贷行业使用。三农资本、八戒宝还有添金财富等都曾表示平台遭到了挤兑,导致运营出现了问题。甚至不少平台的倒闭也是因为嫉妒,当挤兑现象又点向面传染时,就很可能引起网贷行业的“挤兑潮”。

  行业恐慌引发挤兑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再说起网贷行业时,肯定离不开要提网贷意见稿。也正是从意见稿公布开始,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断收紧,行业也开始自律自查。在这种大环境下,网贷行业开始洗牌,一些不合规和资质不够的平台被迫淘汰,给投资人带来紧张情绪。特别是更小更新的平台,在竞争中优势不够,投资人也对其缺乏信心,一旦风吹草动,投资人往往急于撤资,也就很容易导致某平台被挤兑。

  特别是当某个老牌P2P平台出现问题时,一些投资人就会产生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投的平台还不如那家爆雷的有实力,必须赶紧把钱取出来。

  平台自身出现问题

  挤兑其实往往源于投资人对平台的不信任,当平台自己出现问题时,也会引起投资人的恐慌,大批投资人集中要求提现,也会出现挤兑。这在行业内并不少见,比如当平台的某个大标出现逾期,平台高管出现较大变动,还有平台出现一些负面新闻等。

  特别说一下平台的负面新闻这点,其实出现负面新闻并不代表平台真的有问题,有可能是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也可能是“黑媒体”不实报道;即使爆出的负面属实,也要看看严重程度,可能并没有严重到让平台无法运营下去。

  羊毛党薅“秃”平台

  据融360小编了解,目前P2P羊毛党大军规模十分庞大,有专门的“羊头”带领数量不小的羊毛党集体薅羊毛。事实上当羊毛党席卷某P2P平台时,从一开始就增加了平台的风险。首先批量注册就会系统造成很大冲击,集中投资再加压,而等羊毛标到期后,这些羊毛党又会集中撤资,对于平台而言就是挤兑。很多小而新的P2P平台的投资人,其实就是纯羊毛党,对于这些平台而言,挤兑风险就更大。

  派发羊毛的平台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些小平台,为了吸引投资,羊毛也会比较厚。但由于现在羊毛党风险意识在加强,他们中开始流行一种做法,就是专门薅新平台的第一层羊毛,薅完立刻撤。这也使得一些平台刚上线就面临挤兑,平台可能因此被薅“秃”甚至被薅“死”。

  真正的P2P不应该出现挤兑

  P2P的本质应该是信息中介,平台本身并不并负责兑付,也没有义务保本保息。如果平台按照信息中介的要求来运营,那么,平台上的借款项目到期后应该由借款人直接还款,项目没有到期就不应该提前兑付,也不能要求平台兑付。

  但是,如果平台采取债权转让模式,购买债权后再重新打包挂在平台,那么投资人就相当于和平台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平台就必须承担兑付责任。还有就是平台自融和集资诈骗,等于把投资人的钱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当然也需要对投资人承担兑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