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陷入计算理财收益的误区

大家经常会陷入去比较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的误区,都忘了理财最初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请问大家,经过那么细致的计算分析后,您最终会选择什么作为理财工具呢?您执行了吗?如果仅停留在计算出不满意的结果,而放弃执行,那么您的资产一定比作了规划(哪怕是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差的规划)的缩水更快!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让我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苏格拉底把他的学生带到一片果园旁,然后说:你们都进去摘一只你认为最大的苹果拿出来,我在后门等你们!于是他的学生一窝蜂的进了果园,不一会,学生们都走了出来,但都两手空空,苏格拉底问:一果园的苹果怎么一只没摘到呢?学生们说:我们一直以为后面有更大的,所以急着往后赶,结果一个也没摘到!此时,人群中走出一个学生,他手里拿着一个苹果,苏格拉底问:他们没摘到,为什么你摘到呢?学生说:我一进果园就看到了这只苹果,我认为它是最大的,所以我摘了!这个学生成了后来著名的学者,哲学家,名叫亚里士多德!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理财工具主要有保险,银行,股票,基金,信托,房产等,它们就如同咱们的5个手指一样,没有说哪个好,哪个不好的,而是说每个手指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缺了哪个都会对家庭财务构成不同程度的风险,所有金融工具都围绕着安全性,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性,流动性这三大特点而被设计,每一个金融工具都具备两样优势的同时,必然损失另一项优势,比如,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很好,但是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性相对差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配置。

家庭理财的目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务安全,一个是投资保值尽量增值:

对于财务安全而言,保险是构筑家庭财务安全规划最关键和最适合的工具。而保险又分两大类,对于保障型保险,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在发生风险的时候,能大于本金几倍赔付,以便能减小对家庭财务安全的危害;对于储蓄型保险,最大优势是放弃资金流动性的同时,获取稳健安全的时间加复利的长期保值功效,它偏向于对家庭财务进行有效的规划,试想如果一个亿万富翁,有两个儿子,在亿万富翁百年后,如何分配自己的遗产?如果一下子给两个儿子那么多钱,是不是有可能两个孩子不知道如何应对?万一没有责任感或能力,那么父辈留下的亿万家产不很快就会消耗殆尽?倘若有一个工具,能够每年科学的分配给两个儿子稳定的现金流,让他们逐步收到这笔资金,是不是他们就会珍惜这笔遗产呢?这么好的工具,保险就可以做到,国外的长期信托也可以做到,还可以规避遗产税等税费,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如果你想让保险帮你赚钱,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对于投资保值增值而言,我认为,我们应该客观面对事实,降低预期,目前来看,如果你的可支配理财资产小于300万,那么你充其量能做到的最好状况是保值(与CPI增幅基本一致),如果你的量级大于300万,还可以在市场上选取一些优质的投资项目(PE信托)来博取大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有些人一定会说,做股票可以一下子翻倍什么的,那么我告诉你,请长期计算一下你到底从股市中获得了多少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如果你不金盆洗手,请不要轻易说你获得了几倍几倍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股市100元就能开户,1000元就能买卖股票,门槛如此之低,你见过老百姓排队挣钱的吗?

其实,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请不要过多去计算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为什么?因为只要你在这个国家,你就一定没有国家算的精,你就没有保监会算的精,你就没有证监会算的精,你就没有银监会算的精,甚至,只要你是打工的,你就没有老板算的精,只要你消费,你就没有卖家算的精,你认可吗?

人生没有什么吃亏不吃亏,有多少过来人总结人生,不都说:吃亏是福吗,难得糊涂嘛。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真正活明白了!为什么买的没有卖的精?因为卖家一定要获得利润以期去做生意,以期再去给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果买家过分要求自己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表面看似获得了短期性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其实你把卖家耗死了,最后谁还会给你提供服务?对于企业的商业活动,就一定需要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这是应该被社会理解和支持的,因为这样才会有良性的循环!

最后我想说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工具,去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