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10个月之久,备受市场瞩目的首只亮相上交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却在最后关头被央行“吹口哨”,这意外黄牌令市场措手不及。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1968年美国的住房抵押债券(MBS)。当时,银行通过打包将若干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在一起,以此抵押发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使得银行支持购房的能力大增。后来,打包抵押产品多样化,比如从住房抵押衍生到汽车、信用卡等领域,进而发展成ABS。
至于“吹口哨”的原因,央行丢给市场的是一句,未事先打招呼。自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决定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以来,各大银行便争抢资产证券化试点。这也是为饱受监管约束的银行业松绑一大武器。平安银行26亿元的这款资产证券化产品(ABS),从发行模式而言,也是顺应政策开启跨市场发行,突破过去多头监管。
然而,绕开了央行审批与金融创新扭在一起,却是监管打败了创新。这背后凸显的是交易结算安排及监管协调方面触发的风险引发央行担忧。平安银行ABS完全绕开了银行间债市,直接托管在中债登,而不是之前的中证登。这相当于重建了一个银行间市场,也触发债市整顿的措施都架空,可能产生新的、更大问题,比如监管套利加剧。
此外,在投资主体的扩容预期下,极有可能导致丙类户在交易所“死灰复燃”等现象发生,进而滋生新的监管风险。由于丙类账户必须通过结算代理人来交易,而部分金融机构借代持身份逃避监管,不断上演空手套白狼,利益输送的大戏,因此被视为监管层的“眼中钉”、“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