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解禁详解

大小非中的非是指非流通股,也就是不能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股票。大非是指占股本比例较大的非流通股,一般占总股本5%以上,小非指则占总股本5%以下的非流通股。>>大小非是什么意思?

解禁:指由于股权分置改革使得非流通股可以流通了,从而解禁(解除禁止)了原来的非流通股,使得非流通股变成了流通股。

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场的流通股数,非流通股完全变成了流通股。

  大小非为什么要解禁:

股权分置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集中表现在3点:

a. 权利不对等。同一种股票流通股、非流通股的不同持有者享受的权利不对等,主要体现在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权的不对等、不平等。

b. 承担义务不对等。同一种股票流通股、非流通股的不同持有者承担的义务不对等,主要体现在持股成本有巨大差异。

c. 不同股东获得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和承担的风险不对等。同一种股票流通股、非流通股的不同持有者取得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和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等、不平等的。

以上这些股权分置问题,使得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无法理顺,企业结构治理无法进行,企业管理决策独裁化、内部人控制比较普遍,企业产权改革根本无法深入下去,股权分置成为一块绕不过去的石头。

有鉴于此,我国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到2001年间,进行过两次国有股减持探索,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得不半途而废。

从总体上看,这个过程分为三阶段:一开始是提出国有股减持,即让国有股在证券市场上慢慢出售,逐步减少国有股比重,最终完全退出股市;接下来提全流通,即把非流通股全部变成流通股,变成现金;最后提股权分置改革,即把非流通股全部变成流通股。应该说,这三个口号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股权分置改革后不一定非得要进入流通,所以和市场扩容没有必然联系,但却可以实现同股同权,这样就完全符合资本市场的基本要求了。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据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4月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9月4日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从试点阶段正式进入积极稳妥、全面铺开的新阶段。

截至2007年4月20日,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中完成或者已经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有1290家,占总市值的98%。这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的一大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能够在稳定市场预期的前提下解决原来的股权分置问题,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定价机制得到真实反映,便于今后推出一系列金融创新措施,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容易看出,股权分置改革一定要考虑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持股成本,这个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就谈不上公平、公正。换句话说,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中所有股份的持股成本是否相同,是判断股权分置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影响:

一般来说,大小非解禁是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的。道理很简单,某只股票的供应量增加了,就会因为市场供大于求而导致价格下跌。

但是,大小非解禁后股价不跌反升也是可能的,主要原因无非是两种:一是解禁后的股票没有立刻抛售,或者抛出的数量太少;二是市场资金充裕,有多少吃多少,这样反而会引起场外资金关注,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态势。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有“氯碱化工”,该股票2009年1月12日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解禁后一连几天都在放量上攻。

大小非解禁后,股市中最大的“庄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那些原来以低成本获得了非流通股的大小股东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