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通假字。解释,“见”字在古文中,有什么解释

发布时间:2020-07-09 15:18:39

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通假字。解释,“见”字在古文中,有什么解释

网友回答

府吏见丁宁 丁宁同叮咛 意思:嘱咐
  终老不复取 取 通娶 迎娶。
  蒲苇纫如丝 纫 通韧 坚韧。
  摧藏马悲哀 藏 通脏 脏腑。
  府吏见丁宁 丁宁同叮咛 嘱咐。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吾今且报府 报通赴。
  槌床便大怒 槌通捶。
  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
  恨恨那可伦 那通哪。
  奄奄黄昏后 “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分类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网友回答

第一,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如:“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我当初回家时,府吏嘱咐我。“见丁宁”即“丁宁我”。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第二,用在及物动词之前表被动,而句中不出现动作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被”是介词。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想要(把和氏宝玉)给秦国,只怕秦国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骗。“见欺”即“被欺”。又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诚实却被怀疑,忠心反倒受到诽谤。“见疑”即“被怀疑”。
  第三,有些句子中,“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也表被动。但是起表被动作用的主要是“于”,“见”与“于”相照应。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住赵王。又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被见识广博的人笑话。
  第四,“见”一方面表被动,另一方面指代自己,这种用法不多见。如:“事理如此,实为见诬。”(《晋书·太子遗妃书》)——事实、道理像这样,实际是我被诬陷。这里,“见诬”即“我被诬陷”。
  第五,“见”还有“被认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也很少见。如:“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韩非子·说难》——(被游说的人)要名声显赫,而你却用丰厚财利去劝说他,就会被认为你品节不高,并以地位低的人看待你,一定会遭到永远的抛弃。“见”即“被认为”。
  第六,“见”与“教”、“怪”等词组合,构成固定结构,这时的“见”为助词,只是这种用法更为少见。如:“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岳父大人指教的对。“见教”即“指教”。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