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22:54:19

阅读理解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捯?B>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亦不可以已乎往之女家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已:停止。之:到……去。顺:顺从(2)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     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其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