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为何脑体倒挂,脑体倒挂现象是如何看待的
网友回答
大约在1970-1990年代,我国存在着脑力劳动者的收入低于体力劳动者的现象。称这种现象为脑体倒挂。
一,脑体倒挂问题产生于我国的八十年代,那时 刚开始搞市场经济,商品机会非常多,创业不需要大的文化,只要具备一些商品意识和胆大冒险的心态就能发财。所以有“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剃头刀的”一说。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教师的经济收入非常低下。所以“脑体倒挂”一说很流行。现在随着知识分子收入的提高,这种现象逐渐消失。市场经济的创业者和高收入阶层也开始以知识分子为主了。
二,关于“群干倒挂”。如果说干部以脑力劳动为主,群众以体力劳动为主,干部收入高,群众收入低,这种现象,中国从来就是如此,说不上是倒挂。因为中国的干部队伍历来是一个特权阶层,不用说各种灰色的隐形收入,就是明收入也比普通百姓高的多。在八十年代我们说“脑体倒挂”时,这个脑力阶层也不包括领导阶层在内的。中国的领导阶层以知识分子为主,但他从来不把自己划到知识分子的行列,因为知识分子的主体形象是教师阶层,历史上是和穷酸联系在一起。
三,“群众和干部的倒挂”,“走群众线和走干部线共同工作,但走群众线的月薪800,走干部线的月薪数万,任务完了还有分红和岗位津贴等多种名目的钱,甚至还有几百元书报费,走群众线的不读书看报吗?不是,但只能干看着人家数钱自己眼红。”其实,这只能说明干部和群众收入的差距过大,已经到了不太合理的程度,不能说是“群干倒挂”。如果说群众收入高于干部,那才叫“群干倒挂”。
四,中国是官本位社会,干部享有各种特权,这种特权是不合理的,将来的趋势是取消,但是干部收入高于一般群众是不会改变的,在世界各国也都是如此。
网友回答
脑体倒挂脑体倒挂是指脑力劳动者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相同条件下取得的报酬数量。相同条件一般是指相同的工作时间,脑体倒挂是指相同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的价格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的价格的现象。脑体倒挂是在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和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下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设有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追求劳动者形式上的平等,即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现实中受“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影响,片面强调了分配上的平等,加之长期工资制度的僵化,形成了脑体倒挂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在于:脑力劳动一般属于复杂劳动,而体力劳动一般属于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可以创造出较之体力劳动更高的价值,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社会财富,对社会的贡献大些。如果只计算劳动时间的长短,不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实际贡献,既违背劳动价值规律,又不利于鼓励人们积极学习现代化知识,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不利于整个社会进步。脑力劳动报酬应高于体力劳动报酬,也是脑力劳动再生产的需要。复杂脑力劳动能力的形成,需要比简单劳动有更多的支出。形成复杂脑力劳动的能力只靠天赋是不行的,需要进行教育和训练,还需要劳动者个人付出倍加的劳动进行钻研学习。其次,脑力劳动需要大量的体力和智力支出,消耗大量的精力。如果使这些复杂劳动能够得以继续或维持,必须以必要数量的生活资料加以补偿。否则,脑力劳动者会早衰,减少寿命,降低工作能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普遍重视脑力劳动。在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往往比体力劳动者高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