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华约和北约成员国分别是,华约与北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09 14:00:48

冷战时华约和北约成员国分别是,华约与北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网友回答

1、冷战时北约成员国: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
  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
  北约每年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力量,是西方重要的军事力量。 这是资本主义军营战略联盟的象征。 正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能够控制欧洲防务体系,并成为美国统治世界的象征。
  日本地处北太平洋西岸,不属于北约宪章规定的成员范围。 
  2、冷战时华约成员国:
  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华约总部在莫斯科。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 9月13日退出华约。主要机构有政治协商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华约各国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统一战略方针,经常举行军事演习。
  扩展资料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苏联的带领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议。而苏联与阿尔巴尼亚交恶,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0年10月3日,两德合并后,民主德国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约

网友回答

华约与北约的建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
  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前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以及民主德国在1955年5月14日签署了华沙条约,从而开始了双方冷战敌对。
  在冷战期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目标,主要是防范华沙条约组织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因此,军事的议题就成为北约安全战略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35年后(1990年),民主德国脱离华沙公约组织,正式以德国之名义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冷战后第一个北约军事行动是1993年6月到1999年4月间的前南斯拉夫境内冲突的介入。
  冷战前的大国关系
  对抗与冲突和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是冷战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征。大国之间的战争是霸权更替、国际体系改变的主要途径。大国之间的冲突和对立甚至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一时期大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和战争状态,主要原因有:资本在全球的扩张和掠夺通常以武力开路;大国之间缺乏密切的经贸关系;一些大国信奉武力,倾向于通过战争获取国际利益;“坚船利炮”的广泛运用,助长了列强称霸世界的野心;国际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强制力和约束力;等等。
  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
  冷战时期大国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分裂、遏制和紧张。二战后的世界分裂成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美国于1947年实施旨在将西欧经济纳入北大西洋贸易体系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针锋相对,于同年提出“莫洛托夫计划”。
  随着1949年经互会的成立,东欧经济完全纳入苏联的轨道。美苏分别成立了互相敌对的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之间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意识形态在两大阵营的对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认为,自己是自由民主的化身,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则意味着极权和专制,是自由民主的主要威胁;而在苏联看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垄断与战争的代名词。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大使凯南在发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报中认为,美国之所以可以与苏联对抗、决裂而没有什么风险,是因为美国同苏联的“利害关系微乎其微”,“在那里,我们没有投资需要保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机会会丧失。”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凯南的预测。
  在冷战期间,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之间的经贸往来很少。
  所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扩展资料
  华沙条约的历史结局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苏联的带领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议。而苏联与阿尔巴尼亚交恶,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0年10月3日,两德合并后,民主德国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北约的历史沿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东欧剧变以及原苏联的解体,欧洲大陆的政治与安全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所要面对的议题也从过去的军事威胁,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变暖、疾病、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
  1990年7月,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在伦敦宣布冷战结束。
  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它的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当年年底,北约便决定以军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机。
  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通过了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2月开始向波黑派出维和部队。
  1996年9月,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
  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北约同欧洲和欧亚大陆的非北约成员之间的安全关系的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首批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参考资料来源:共产党员网—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沙条约组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