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体倒挂的专家事例,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说明“脑体倒挂”

发布时间:2020-07-09 14:01:05

脑体倒挂的专家事例,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说明“脑体倒挂”

网友回答

为五斗米折腰
  “脑体倒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有的一个新名词。这个名词和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也在国外历史难觅踪影。
  那时,中青年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收入普遍低于同龄的工人(体力劳动者),其中以教师的待遇最低。一个教师的工资很难养活一家人,当时民间流行的说法是,“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曾有人算过一笔账:1985年,一个茶叶蛋的成本为0.15元,市场售价为0.40元,一天只要卖出100个茶叶蛋,每月至少有750元收入;而从事导弹原子弹研究的科学家,月薪最多不过400元。
  当时,即使中国外享有盛誉的数学家杨乐,买西瓜也要拣小的买;著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的大作家路遥,为了省钱,中午饭只吃两个馒头一根大葱。
  收入体制僵化导致脑体倒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记者请教了一位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老人。他举例说,两个初中毕业生,其中一个马上参加工作,另一个读完大学才参加工作。这样,大学毕业生的工龄比初中毕业生少了7年。上世纪80年代初,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是62元,而工作了7年的初中毕业生铁定是六级工,月薪高达77.1元。这15.1元的工资差距,大学生也许到老也无法赶上。因为按照当时“一刀切”式的工资计算办法,工资级别只看工作年限。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万元户层出不穷,而知识分子除了每月领取微薄的工资,没有任何能够创造财富的机会。就在巨大的收入差距的时候,“教授卖烧饼”,“医生摆地摊”,“专家蹬三轮”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在“脑体倒挂”期间发生的怪现象。“脑体倒挂”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如果有人想以此写一部小说,名字可以定为《30年目睹之怪现状》。

网友回答

所谓脑体倒挂,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异,而这个差异的形成,就是应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价值增值的速率不同,产生价值快的就是功劳,这就是拜物教们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功劳论,但什么是价值?马克思认为价值这种金钱计量的原子的实质,是被异化的人类劳动,代表的是人支配人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力与其载体——使用价值没有任何关系!既然如此价值增值这么会是功劳?把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异化成价值是功劳么?越来越多的行为(劳动)不再属于自身是功劳么?狗屁的功劳!所以,彻底消除价值增值,彻底终结劳动被奴役为价值的现象,最终实现消灭价值,消除劳动差异,实现人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劳动者个人来说消耗的都是时间,都是自己的生命!既然如此,凭什么脑力劳动者的时间就要比体力劳动者高贵?人生而平等!连人存在的基础—生命的平等都不被认可,还谈什么平等?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