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艺术接触①艺术接触者掌握艺术语言的内涵,并不容易。主体的感受与判断虽是由客体的特定形态所引起的,但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既未直接说出,它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②四川民谣里的“扯倒叶叶藤藤动”和成语“一叶知秋”相似,当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的一种生动概括来理解,当作对于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比喻来理解,不能否认这些用语有模糊性。③那么为什么它能普遍流行,为人们所乐于应用而富于概括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经验有个性的主体,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在接触这些带一般性的语言时,结合自己的特殊感受,经过或迟或速的思索,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因为它的意蕴可能普遍作用于广大的语言接触者的领悟,所以说它的意蕴有广泛的社会作用。④习惯语中的“不假思索”,其实有片面性。不论接受者多么聪明,当他掌握对象的内在意义时,也不能没有即使短暂得连不曾自觉的思索。所谓审美的敏感,也是以有所思索引起来的。⑤大家都承认,白居易的语言形式通俗,通俗得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但是老妪所能听懂的诗意,对诗意的深度的掌握,是否可能和更有理解能力的读者的理解深度相等同?⑥当然不能。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人把这些原上草当作卑鄙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为什么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条件的。——王朝闻《月与指月》(节选)1.以下不能作为“它(艺术客体)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的依据的一项是( )A.观赏主体是有个性的、有社会经验的,且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B.观赏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感受个性常常是千差万别的。C.观赏主体掌握艺术客体的内在意义时,会有哪怕是短暂的思考。D.观赏主体在接触艺术客体的时候,结合自己的特殊的感受。2.第五、六段中引用白居易诗句的例子想要说明的一项是( )A.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老妪对诗歌的理解要深刻得多。B.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决定了审美个性的差别。C.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内容贴近生活,就连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D.对同一艺术客体的理解可能是完全对立的,而这正是其魅力之所在。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文是讲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理解的模糊性及消除模糊性的方法。B.“扯倒叶叶藤藤动”这类艺术语言生动,富有概括性,能够普遍流行。C.造成艺术语言的模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直接说出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D.有所思索才能引起审美的敏感,“不假思索”的说法有片面性。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说的“以我之眼观世界,则世界著我之色彩”,正体现了艺术鉴赏中的感受个性。B.“主观条件”“特殊感受”“有所思索”是领悟所有艺术客体意蕴的先决条件。C.凡是具有广泛社会作用的艺术意蕴,都是因为它能使广大语言接触者有所领悟。D.如果观赏主体具备了审美的敏感性,那么就有可能改变由观赏客体带来的模糊性。
网友回答
答案:1、C 2、B 3、A 4、D提示:精读文段内容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