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18 00:27:28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东南丘陵某地区不同年代植被状况图。20世纪50年代一支考察队从S点业发沿线考察该山区的自然资源,最终到达最高峰,考察日志中记录道:“河谷地带都有河流发育,山区植被茂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县界沿__________分布。
(2)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拟在图示山区修建取水口,为城市供水(城市位于图示地区东南),M、N两地中哪个更合适?为什么?
(3)20世纪70年代,来自取水口的供水总量减少且供水不稳定,试分析其原因。
(4)据图示信息,就该地区今后的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荀子认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音yuán tuó)、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材料三:
阅读材料请回答:
(5)材料二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在土地资
源开发中哪些方式违背了这一思想?应当如何评价?
(6)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上的哪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古代中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就懂得了在农业种植中施用草木灰和绿肥;到战国时期,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历代都对山林实施国家管理经常封山育林。
(7)请根据材料二和四运用唯物的辨证的观点说明,古代保护生态的各种做法对当今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有哪些启示?
材料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结合材料和下面的案例分析问题:
■案例:不花钱也能进行节能改造
Y节能服务公司为M机场投入290万元,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改造。M机场没花一分钱。改造使机场第一年就减少能耗支出100万元。
节能改造创造的价值,Y公司与M机场八二分成。每年Y公司分80万元,M机场分20万元。这种分成将持续六年。六年内,Y公司不仅能够收回全部投资,而且还产生可观的利润;而M机场也得到120万元收益。六年后,节能改造的技术与设备全部归机场所有,节能创造的价值也由机场独享。
■资料卡:合同能源管理(EPC)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即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资金和全过程服务。在客户配合下实施节能项目,在合同期间与客户按照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收益。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
(8)为构建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我国政府一直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将产生什么经济影响?
(1)山脊线(或分水岭)
(2)M处 因为①M地上游是一山间盆地,有多条河流汇集流域面积大,汇集水量大。
②上游有一湖泊,可以调蓄径流,能提供较稳定的水源供应。
(3)①过渡砍伐,毁林开荒,使森林覆盖率锐减。水土流失加剧。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面积缩小,削峰补桔(或调蓄)能力下降。
③围湖造田,过渡垦殖,使耕地面积大增,农业耗水增多,所以供给城市水量减少且不稳(只要符合图意即可)
(4)①退耕还林,恢复植被,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
②走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道路
③加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④改良红壤,提高土壤肥力(任意答三点即可)
(5)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围湖造田(圩田)、向山要田 南土地资源得到进—步开发,促进江南农业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但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容易引起水旱灾害。
(6)事件:1958年的大跃进。(或大炼钢铁)
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犯了“左倾”错误;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或违背了八大关于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全民大炼钢铁毁林烧山,植被遭到破坏,水土大量流失,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7)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的基本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考生从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8)①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提高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水平。
②有利于我国高耗能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③有利于我国节约资源,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④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