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7:08:5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1)《易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与世界众多书面语言大不相同,汉字(书面语言)重大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口头声音(语言)的记录或复写,而是源于和继承了结绳和记事符号的传统。在这里,完全用不上索绪尔所说的“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表现前者”。从起源上说,汉文字的“存在理由”并不是表现语言,而是继承着结绳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有各种花样不同的结来表现各种不同的事件的传统,以各种横竖弯曲的刻划以及各种图画符号(“象形”)等视觉形象而非记音形式(拼音)来记忆实事、规范生活、保存经验,进行交流。它不是“帮助个人记忆而使用的一些单个的标记”,而是集体(氏族、部落的上层巫师们)使用的整套系统的符号工具。前引《周易》说得很明白,“结绳”是为了“记事”,“易之以书契”是指用刻划的“书契”代替了“结绳”,但并未改变“记事”……     (2)汉字作为刻划符号,它积累成文,形成文法,具有愈来愈丰富和复杂的意义和内容,而后与口头语言相衔接。这一时期形声字急剧猛增。汉字接纳、交融口头语言而成为书面语言,但仍然与口语保持相当距离,始终不是口头语言的表现和记录。所以,与其他书面语言大不相同,在这里,不是语言主宰(支配、统帅、规范)文字,而是文字主宰(支配、统帅、规范)语言。口头语言即使大有变化迁移,而汉字和书面语言却基本可以巍然不动。即使大量形声字的出现标志着文字与语言的交会衔接,但文字复述的仍然只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声音。汉字文言在与地域辽阔、地理复杂、语音差异极为巨大、文法结构并不尽同的口头语言的互动中,始终处于绝对支配、统帅、主宰的地位,起着无比巨大的规范功能。我以为二千年的《尔雅》中的一部分,就是这种统一各地语言、规范语言的著作。直到“我手写我口”的白话文时代,仍然无论在词语构成和使用上、语法习惯上、表达感叹上,汉字文言仍然具有很大的支配力量,始终是文字左右语言而非相反。     (3)汉语不重音而重义,它忽视、省略、删除了任何没有意义的声音。汉语之所以成为这种单音节语言,正是因为汉字从一开头便支配、统帅、规范着语言,而不是记录语言的缘故。今天汉语译名仍多弃“音译”而用“意译”。如电脑、民主、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沸点等等,便也是其他语言少有或没有的。 ——(节选自李泽厚《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  1. 第(2)段说的“形声字急剧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  )     A. 汉文字积累成文,形成文法。     B. 汉文字具有愈来愈丰富复杂的意义。     C. 汉文字与口头语言相衔接。     D. 汉文字与口语保持相当距离。 2. 下列说法,符合第(2)段文意的一项是   (  )     A. 虽然汉文字也接纳交融口头语言,但仍不是口头语言的直接记录。     B. 虽然汉语口头语言大有变化迁移,但汉字和书面语言却巍然不动。     C. 因表义的需要,汉文字始终与汉口头语言是互不相关的两条线索。     D. 《尔雅》是我国二千年前的一部统一各地语言、规范语言的著作。 4. 第(1)段所说的汉字书面语“与世界众多书面语言大不相同”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3)段说“今天汉语译名仍多弃‘音译’而用‘意译’”的原因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 C               2. A 3. 两者是否口头声音语言的记录[或:汉字书面语言不是口头声音语言的记录(或“源于和继承了结绳和记事符号的传统”),而世界众多书面语言则与之相反] 4. 汉字书面语重意义,且一直支配(或“统帅”“规范”等)着口头语言。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