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新解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29: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有朋自远方来”新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名言不但国内人人皆知,就是外国人接待中国宾客时,也时常引用这句话,来增加彼此友好的气氛。“朋”这个字何以由双月合成?见惯不怪,似乎少有人提出疑问。《汉语大词典》对“朋”字的解释有十四种之多,但只有第七种作“古代贝币单位”解,并引《诗经》“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为证,这才是“朋”的初义。文字的创造和字义的演变深化,一般都是先具体,后抽象,“朋”指“贝币”时是实物,但用来表示“友谊”时,已经抽象化了,所以“朋友”的义是后起的,“贝币”的义是原始的。把单个的贝加工穿孔,用绳子穿起来,叫“串”,两串贝在一起,便叫作“朋”。金文中的贝氏徽,画的是一个人肩挑两串贝,是很生动的“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朋”,省去了贝氏徽中的人,它们和现今楷书的“朋”,已经大不相同,楷书中的“两串贝”已变成“双月”,面目全非,但放在一起,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潜在联系。贝有真贝仿贝之分,“朋”是真贝,仿贝是用石、铜、玉等材料仿制真贝,是因真贝供应量不足所引起。真贝只产于印度洋、太平洋西北部和我国南海西沙群岛等处,其中又以背部有环纹、外壳光泽、非常美丽的贝壳最有名。贝在动物学分类上属“宝贝属”,属下有好些种,货币之贝称货贝或钱贝。钱贝中大多数都是“虎斑宝贝”,学名为C.tigris(指斑纹像虎纹)。西晋人木华,写有一篇著名的《海赋》,内有“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引用了纣王拘文王的典故,说周朝的太颠积聚了很多宝贝,献给纣王,纣王得到宝贝,就释放了文王。这是有关宝贝的最早记载。狭义的宝贝专指钱贝,后世把一切贵重的东西,都称宝贝,那是广义的宝贝。贝币在货币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贝币以前,没有通用的货币,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如牲畜、布帛、粮食、皮毛等物品都曾充当过货币使用,但它们只是等价的以物易物,不能算货币。采用了贝币以后,不同的物品都可以用贝作为交换计算单位,贝才是货币的开始。以贝壳作货币,有许多优点,是其他任何物品所无法取代的,贝壳坚固耐磨,不易破碎,不会风化,既耐久藏,又便于携带,又有大、中、小各种规格,代表不同的价值,兼有流通、贮藏和支付的职能,好比银行的存款,随时可以存入或取出来使用,贝币实在是冶金技术和造纸技术发明以前最理想的货币。考古发掘所见的贝币启示我们,3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远离印度洋、南洋岛屿,大量的海贝却已经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黄河流域中部,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海内外业已存在着一定的交通渠道,进行远程贸易和文化交流。如果说“有朋自远方来”,那么,这“朋”就是肩挑海贝的“朋人”(商人)了。他们把内地所没有的宝贝送到人们的家门口,交换当地生产的多余产品,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人,人们当然感到“不亦乐乎”。                               (节选自《寻根》2004年第2期,有删改)5.下列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中“朋”的理解,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朋”是指“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B.“朋”指“贝币”时是实物,“贝币”才是它的原始意义。C.“朋”就是“肩挑海贝的商人”。D.“朋”应该是狭义上的“钱贝”,而不是广义上的宝贝。6.下列关于“贝币”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贝币”大都是“虎斑宝贝”。B.“贝币”开创了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先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C.“贝币”因大小规格不同而代表不同的价值,且耐久藏,便于携带,兼有流通、贮藏和支付的职能,这使得它成为最理想的货币。D.“贝币”在中原的出土,足以说明3000多年前海内外已经存在着一定的交通渠道,进行过远程贸易和文化交流。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A.《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的含义已处于从具体的“贝币”向抽象的“友谊之朋”含义过渡的阶段。B.西晋人木华《海赋》中“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一句中的“宝贝”,指的就是广义上的宝贝。C.楷书中组成“朋”字的“双月”应该是由“双贝”演化而来的,二者不仅形态迥异,而且其实际所指也完全不同。D.由于真贝是极稀少的,因此,《诗经》中“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中的“朋”应该是由石、铜、玉等材料仿制而成的。

网友回答

5.C(将“朋”放到句中理解,参见最末一段)  6.C(倒数第二段:“贝币是冶金技术和造纸技术发明以前最理想的货币。”)7.A(B,文章只说后世是广义,不能据此得出该结论;C, 原文说“面目全非,但放在一起,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潜在联系”,说“所指完全不同”错误;D,第二段“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中“朋”用的是其初义,且第五段说“朋”是真贝,该项推断无据。)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