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船的崇拜秦牧 船,这美妙的东西,征服了波涛,连接了被水隔开的陆地。长期以来,它获得了人们多少的赞美。在一些航海发达的国家里面,许多豪华的客厅里,常常陈设着古代的三桅船的模型,当作一种庄严的艺术装饰。刻制小小的船作为艺术品,是地球上无数地方人们共同的爱好。我国的榄核雕、牙雕、角雕,也常常以船只作为模仿雕制的对象。 在大轮船、水翼船都变得寻常起来,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尚且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船的赞美,那么,在古代,当人们只能驾着独木舟、小帆船、乌篷船在水上来往的时候,他们对于船的崇拜之情,我们就更加可以想像得之了。我甚至想:在古老的图腾崇拜的时代,必定有以船作为图腾的民族。 在少数民族地区访问,我常常感到兄弟民族对于船的那种热爱之忱。海南岛黎族人民原来居住的那种“船形屋”(随着生活的进步,现在大抵已经拆除,人们已住进砖瓦屋子了),五十年代我曾跑进去观光过。一进去,整个印象就好比走进一艘大乌篷船一样。因此,有人猜测,这种屋子,可能是黎族人民为纪念他们曾经在海上漂泊过的祖先而建造的。 有一年我到了黑龙江,在省博物馆里,看到赫哲人的许多制品。赫哲族是长期专事捕鱼的勇敢的民族,是征服大风大浪的能手。他们有许多制品,表现了高度的聪明和技巧。像桦皮船,整条船都用桦皮制成,非常轻巧,一个人就可以托举着它在陆地上行走。赫哲人制造的鲑鱼皮鞋子尤其有趣。这种鞋子的形状完全像是一艘小船。在黑龙江博物馆里,我还见到一些朝鲜族人的工艺制品,他们制造的器皿,也有好些是船形的。我没有到过福建的武夷山,但是从游览过那儿的朋友的叙述和有关材料的记载中,知道那里的削壁石隙间,往往插着许多木板,上面搁着一丈多长的木船。这就是“虹桥板”和“架壑船”。这种“架壑船”,也叫做“仙船”“仙函”“悬棺”,是几千年前那里的越族人殓葬的遗迹。古代汉人不理解为什么悬崖削壁上会架着木船,对它产生了许多猜想。有人认为是仙人登天留下的“仙槎”。宋代有一首《仙船》诗这样吟咏道:“此船何事架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朱熹的“九曲棹歌”中有一首也是专门歌咏这种奇景的:“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对武夷山的船棺进行了考察,取下了一具完整的“船棺”,发现棺内有完整的男性骸骨一具。用最新的科学方法测定的结果,棺木距今约为三千四五百年,年代相当于商期。“不知停棹几何年”的答案揭晓了,“架壑船”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也完全明白了。这种“仙船”,其实也就是几千年前越族人的一种殡殓仪式的遗迹。“船”架在悬崖上,大概是防止被人偷盗和破坏吧。棺木必须做成船状,大概也有乘“仙槎”上天的寓意吧。这种古怪的风俗,同样流露出人们崇拜船只的一种感情。 为什么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这么多人对船这样赞美和崇拜呢?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品之一,这种征服了江河、征服了海洋的宝贝工具,的确是值得称许的。赞美船,也错综曲折地表达了人类对劳动、创造、智慧、进取精神的赞美。(1)从文中看,船受到人们崇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文章写福建的武夷山的“船棺”,引用了两首写“船棺”的古代诗歌。联系全文,说说它们的作用所在。(3)现在“生活的进步”使海南岛黎族人民原来居住的那种“船形屋”不见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并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加以分析。(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阅历丰富,运用了许多材料证明人们对船的崇拜,文章的说服力强,能使读者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共鸣。B.文中记叙的例子有:世界各地的人们雕刻船只作为艺术装饰(艺术品),有些民族以船作为图腾,海南黎族人建造船形屋居住,赫哲人、朝鲜族人制作船形物品,福建武夷山人制作船棺。C.作者认为,由于船的特殊意义,船成为了人类的图腾之一,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喜爱;今天,还有不少工艺作品,可以证明延续了人们对船的这种崇拜之情。D.文章内容紧凑,开头结尾前后呼应,强调船的作用和人们对船的赞美之情;结构严谨,主旨突出。E.作者写船,也是写人。船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人们通过它征服了江河海洋,连接了被水隔开的陆地,作者借此赞美人们的劳动、智慧、创造和进取精神。
网友回答
答案:4.AC;解析:(1)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品之一;船是人类征服江河、征服海洋的工具;人们对船的赞美,也错综曲折地表达了人类对劳动、创造、智慧、进取精神的赞美。(2)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趣味性、生动性,以此突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船只的崇拜之情。(3)瓦房是居住条件的改善,然而船形屋是黎族人民用以纪念海上漂泊过的祖先的,凝聚了他们对船的热爱之忱。如果从文化意义上看,这是一种文化的丧失,一种情感的淡化。(4)A项“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共鸣”牵强。C项“船成为了人类的图腾之一”“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喜爱”与原文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