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名言,劝人节俭的名言警句:

发布时间:2020-07-10 15:09:19

勤俭节约的名言,劝人节俭的名言警句:

网友回答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提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提示】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俭的意义。大至一国,小至一家,量入为出都是重要的理财原则。推而广之,资源和财物总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挥霍。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提示】“俭”和“恕”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常用的两个概念。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粮食产量低,几年的丰收才有一年的积蓄,所以特别要节俭。对于官员而言,贪污受贿,不廉洁,往往是因为贪得无厌、迷恋奢侈生活,而俭朴的德行有助于抑制这种过分的欲望,所以,节俭是富国的重要国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恕”作为儒家的一种伦理道德范畴,要求以仁爱之心待人。对官员来说,经常能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就一定会得到百姓拥护,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提示】朱柏庐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我们的食物和衣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多劳动生产出来,不能轻易浪费。所以,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网友回答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藏族)
  ●有钱时摆阔,没钱时挨饿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省下无数钱
  ●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积小利,成巨富(英国)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成物不可损坏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