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穿鞋的故居 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灰砖高墙,青石铺路,七拐八绕,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 这是安乐巷27号,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门楣上悬挂着“朱自清故居”的匾额,你很难以为这种锈砖老墙木门槛的屋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这房子就和它从前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也从不希望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这样一个细节:朱先生生前一直喜欢穿平底布鞋,从不张扬自己。他在文学院任系主任时,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而是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的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相似呵! 如今,到处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飞额敞庭,又气派又热闹;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 故居很小,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你站在门庭下轻咳一声,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决不故作高深。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很深。 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后几天内都会沉浸在一种满足与兴奋之中,他甚至还会向别人炫耀,我到过瘦西湖;而没去过瘦西湖的人也会有一种期盼——什么时候能去瘦西湖呢?而朱自清故居不会有这种效应。我相信,能够在人欲横流的时代记起念起这片陋房的人,他实在是在追求朱先生式的平淡与平和。我站在故居前,反复为故居的清淡而庆幸:这正是先生的本意啊!假如,这里整天车马喧嚣,人来客往,你方唱罢我登场,朱先生又怎么消受得了? 我第一次来此,是因为要给学生上《荷塘月色》。我和学生们在这火柴盒般的小院里,不敢发出半点声响。朝南的这间房里悬挂着一幅中国画,正是“荷塘月色”的意境,那份雅洁,那份清远,真正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表。我和学生们仰视着这幅画,仿佛沉浸在那个风雨如晦的1927年7月。一手托着课本,一手抚摸着朱先生用过的老式木床,老式书桌,我的灵魂又仿佛来到朱先生清灵而又广博的精神世界。朱先生就是这样没有架子,在这里,所有的家当你都可以无限度的接近,你可以在朱先生坐过的椅子上小憩,可以在他木床上静躺。 我对学生说,朱先生生前就是学生最容易又最乐意接近的导师。1.第二段中,作者拓开一笔,写“如今,到处在修建的名人故居的气派热闹”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文中,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品性与为人满怀崇敬,主要有哪几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题目“穿鞋的故居”寓意深刻,它表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文章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巷子很深,故居很深”一句中,前一个“深”字意思是幽深,曲径通幽之深;后一个“深”字,实指朱先生为人的深沉。B.第4段中,作者以游人游瘦西湖的满足、兴奋和期盼感与朱先生故居的清淡相比照,引出故居主人追求平淡平和的精神风貌。C.作者以亲见的故居内悬挂的“荷塘月色”画意的雅洁与清远,喻示朱自清“清灵而又广博的精神世界”,由物及人,联想自然。D.这是一篇怀旧散文,作者从介绍扬州朱自清故居着笔,睹物思人,从而引发对故居之人的追忆和感慨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鄙弃。E.这篇散文结构精巧,选取不同角度,多处比照;语言恬淡自然,饱含深情,达到了情与文、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对比,突出朱自清故居的简单和朱自清决不做故作高深的人。 2.①从不张扬自己②决不故作高深③追求平淡与和平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3.写朱自清故居的普通;突出朱自清的平民作风。 4.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