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14:35

阅读下文,完成1~4题汉语的无奈李国文  我很钦佩前人想像力之丰富,把埃及法老的陵寝,译成“金字塔”,把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标志,译成“十字架”。不仅符合严复“信、达、雅”的译文要求,而且充分体现出汉字的象形功能。我也很诧异时下翻译家应急能力之不足,对于纷至沓来的新事物,表现得束手无策。所以,报纸、刊物、书本,特别是电视,“VCD”、“DVD”、“SVD”,除专业工作者,谁都搞不清楚是什么东西的洋文,一个劲儿地袭击过来,更甭说什么“卡拉OK”,什么“BP机”,不伦不类地混迹汉字之中。如果造字的老祖宗仓颉再世,看到这些洋字码堂而皇之夹在方块字中间,一定会发出九斤老太之憾吧?  汉语拥有五千年的使用历史,拥有差不多占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使用者,是世界上强有力的语种之一。在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对应上的困难。其浩如烟海的字词语汇,其丰厚广博的文化积累,其涵盖世象万物的充分表现力,几乎没有它不可转译的东西。我不相信,汉语到了这等无奈的地步,成了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随意驰骋的天下,长此以往,汉字不将成为一种大杂绘的文字了吗?  汉字除了讲究自身架构的美外,还很在乎通篇谋划的美,弄两个不三不四的洋字,夹在其中,实在大煞风景,真像吃米饭时,嚼着一粒石子似的硌牙,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汉字的方块字特点,对于外来语,从来是不大亲和的。全世界都称“TV”,汉语却说“电视”,曾经音译的“莱塞”或“镭射”,终于还是被“激光”压倒了。即使非用不可的外来语,国人也会努力使其本土化,成为汉字状态。例如“冰淇淋”,例如“咖啡”,采取意音并译,或直接音译,如古人译“萄萄”、“菠萝”、“胡同”、“涅槃”一样。其实,中古时期,那些翻译佛教经籍的僧人,比起现在翻译电器名称的语文专家,要困难得多。但他们宁肯造字,也绝不在汉字中夹用梵文,破坏方块字的完整之美。我敢冒昧地猜测,那些能够忍受汉字中夹杂洋字码者,十之八九,毛笔字肯定写得不怎么样。正是由于他们对书法的一窍不通,才出现不用“世贸组织”,而用“WTO”,用“DNA”,而不用“遗传基因”等别扭情况。  像“功夫”,像“豆腐”,传到西方去,成了他们的外来语,但人家采取直接音译的办法,而不是把汉字嵌在英文或法文当中,难道不能引发我们一些思考吗?因此,夹用外国字母,不仅仅是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书面的形象美观问题,更大程度上,是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尊严,是绝不应该等闲视之的。1.对第一段“九斤老太之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时下翻译者应急能力不足,对新事物束手无策的遗憾。B.对洋字母不能体现汉字构架美、整体美的遗憾。C.同前人比,对今之译者缺少想像力、审美力、责任心和文化自尊的遗憾。D.对当前翻译者,翻译的东西不能做到“信、达、雅”的感慨和遗憾。2.对第三段中“汉字的方块字特点,对于外来语,从来是不大亲和的”一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讲究章法美,章法美的要求,排斥中间夹杂洋字。B.汉字讲究自身的构架美,与拼音文字无法实现形体审美的和谐。C.夹杂洋字的视觉感受,如同吃米饭嚼着硌牙沙子的感觉一样。D.音译不如音意并译,音意并译不如意译,意译是洋字汉化的主要途径。3.结合全文看,对“汉语的无奈”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具有涵盖万物的巨大表现力,几乎没有它不可转译的东西。B.迅速提高今之译者的能力是当务之急,又是需要时日的事。C.长此以往,汉字将成为一种大杂烩的文字,很多人却等闲视之。D.一些人麻木到忘记了国家、民族自身文化尊严的程度,却还振振有词,我行我素。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字塔、十字架、电视、激光等译法,充分体现出汉字的方块字特点和译者的责任感。B.毛笔字写得不怎么样的译者,必会容忍汉字中夹杂洋字码的现象。C.充分发挥汉字词汇的表现力,尽早改变拉丁字母和阿拉伯字母在译文中随意驰骋的现象。D.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传到西方去的汉语,并不见汉字夹嵌在英文或法文当中的现象。

网友回答

答案:C;D;A;B解析:  1.C(信息点在第一段最后一句,答案却要下文去概括总结。第二段说汉语的“字词语汇”具有“涵盖世象万物的充分表现力”,第三段说“弄两个不三不四的洋字,夹在其中,实在大煞风景”,并举例说明了古人的责任心,最后一段谈文化自尊的问题都是讲的这种遗憾)  2.D(“不大亲和”指的是“方块字的特点”对洋文(外来语)的排斥并不是说哪种译法好。)  3.A(A是说汉字有能力转译任何东西、无奈的不是其本身。)  4.B(此话不可倒过来说。作者原意是讽刺那些不肯动脑的人,真正意义也并不在书法本身。)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