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题 夏、商、周时期的国家及其中央政权是在大规模集体协作从事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或社会呢?一些中国学者认为那是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特点的“奴隶制社会”,另一些中国学者则认为那是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特点的“封建社会”。各家的界说都自有依据,我们从中西比较的角度,似乎可以说,古代中国社会是“天子—子民社会”,而古代西方,希腊—罗马时代是“城邦—帝国社会”,中世纪则是“领土—附庸社会”。“天子—子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就是天子。天子如果没有尽好“保民”责任,“天”就要撤销授予他的“天命”,作为“家庭成员”的臣民甚至可以造反“诛暴君”。 天子的这种权力和责任当然不是某些圣人凭空设计出来的,而是千百年大协作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这种大协作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当时只能通过血缘和准血缘的社会网络来组织,整个网络最终必须有一个总枢纽来连接。天子就是那个总枢纽。 天子这个总枢纽同时就是整个共同体的中央政权。不过,直到西周时候,中央政权并没有在它的统辖范围内确立真正的中央集权统治。除了周王直辖地外,许多地方都是周王分封自己的叔伯、兄弟、子侄建立封国进行统治。那些封国彼此间相隔很远,其间往往隔着大片的蛮荒地带,居住着还没有进入定居农耕生活的部落。周王也与一些在部落战争之中或之后表示归顺或愿意联合的部落建立准血缘的结盟关系,把他们所在地域纳入中央间接统辖的范围,实际上那些部落仍旧在自己原有的首领管辖之下,保持着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战国时期学者编成的《周礼》一书称,周王朝实行两种并行的行政体制,一种叫“乡”,管理周族本族居民;另一种叫“遂”,用于管辖归顺周王朝的非周族居民。“遂”的编制和制度在各方面都尽量与“乡”一致,类似“乡”、“遂”这样的双轨制的并存,实际上促进着定居农业区域的逐渐扩大,也促进着民族和文化的逐渐融合。大约整个东周时期五百多年间,这个融合过程稳步推进。“乡”与“遂”的差别逐步消失。在此期间,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推广应用,农民个体耕作和迁徙、垦荒的能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家族—宗族协作生产组织,成为独立耕作的个体农户,原来的大宗族集体协作体制走向崩溃。1.对“天子——子民”社会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社会是在个体耕作力量弱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条件下形成的。B.这种社会是靠血缘和准血缘的社会网络组织维系的,天子是网络的总枢纽。C.这种社会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和维护家族——宗族协作的生产生活方式。D.天子具有“君”的权力和“父”责任,子民有反对暴君、脱离大协作组织的权力。2.对西周还没有确立真正的“中央集权统治”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朝采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建国制进行统治。B.在封国之间蛮荒地带还居住着没有进入定居农耕生活的部落。C.在战争之中或之后还存在不愿归顺或不愿结盟的部落。D.表示归顺或愿意结盟的部落实际仍由原部落首领管辖。3.对“乡”“遂”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是两种不同的行政体制,分别用以管辖血缘关系户和准血缘关系的居民。B.这两种行政体制虽然名称不同,但在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是一致的。C.这两种行政管理体制的并存,用于促进民族和文化的逐渐融合。D.这两种不同的行政体制之间的差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消失。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学者对当时社会的性质虽有不同看法,但都是依据“生产方式”来界说的。B.“天子——子民”社会中,子民对官府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具有独立的地位。C.“天子——子民”社会中官吏,有的是宗族世袭的,有的不是宗族世袭的。D.后世人们称地方官为“父母官”,这是受“天子——子民”社会的影响造成的。
网友回答
答案:D;A;B;D解析: 1.D(本项“脱离大协作组织”之说不合文意。子民脱离大协作生产组织是在生产力发展、对社会的依附减少之时,即大协作组织走向崩溃之时才可能出现。) 2.A(B项不是原因,因为“封国之间蛮荒地带”本不在周的“统辖范围”内;C所说部落本不属于“统辖范围”;D所说部落属于间接管辖,非主要原因。) 3.B(错在“但”以下的说法,原文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愿望或努力,并不表明实际上“都是一致的”。) 4.D(A原文说各家界说“都自有依据”;B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可推断有附属关系、没有独立地位,有独立地位是“脱离”之后的事,且“官府”之称无据;C项文中无足够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