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奸论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7:04:3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7分) 辨  奸  论 苏  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①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②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③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④,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其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①山巨源:即山涛,东汉时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郭汾阳:郭子仪,唐朝大将军。 ③忮(zhì):嫉妒。④慝(tè):奸邪,邪恶。 1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容有未必然也  然: 正确         B.吾子孙无遗类矣  遗类:后代 C.非德宗之鄙暗    鄙:庸俗、浅陋    D.固足以败国    固:本来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乃能见微而知着                        理势之相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孰祸之至于此哉                        犹将举而用之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固足以败国                        B.容貌不足以动人 C.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D.而济其未形之患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开头说明贤者不知人事的缘故是“在好恶乱其中,利害夺其外”,然后通过举史实论证,然后再对“今有人”加以批判,最后以希望作结。 B. 作者认为王衍、卢杞被认为是奸邪之人,关键还是因为当时的晋惠帝、唐德宗的昏聩无能,所以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奸人。 C.作者认为今有人言行伪装得很好,而且名声很大,这能够掩盖他的祸心,任用的可能性很大,一旦任用,危害也会非常大。 D.篇末作者认为如果这个人被任用,天下将会蒙受他的祸害,自己虽能够获得知人识人之美名,但自己还是不希望他被重用,更不希望有这样的美名。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其祸之至于此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7.D(固然) 18.C(A才;竟然  B 沿袭、承袭;趁机  C到   D并且,表递进;就,表顺承) 19.D(A败,使动B动,使动C囚、丧,名词作状语) 20.B 21.⑴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盗名的条件。(2分) ⑵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3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