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贵附民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18:27

阅读下文,回答15题。兵贵附民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所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传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届而方止,则若磐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土垂陇种东笼而退耳。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虑敌之者削,反之者亡。《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之谓也。”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荀子·议兵》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莫知其所从出  莫:没有B.滑然有离德者也 滑:通“猾”浮而不实C.则若灼黥    黥:以刀刺人面额后用墨涅之D.婴之者断    婴:通“撄”触犯、遭遇2.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  ]A.兵法所重视的,是势头强劲;所施行的,是诡诈多变。B.兵法所看重的,是力量强劲;所行使的,是诡诈多变。C.用兵重视势头强劲;施行诡诈多变。D.用兵看重的,是力量强劲;行使的,是诡诈多变。3.以下句子从分句间的语意关系角度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②此用兵之要术也 ③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 ④圜居而方止,则若磐石然[  ]A.①②③④全不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4.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比喻句的一组是①譬之若以卵投石 ②若子之事父 ③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④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 ⑤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⑥兑则若莫邪之利锋[  ]A.①②⑤⑥  B.③④⑤⑥C.①②    D.④⑥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荀卿与临武君在议论用兵方法上分歧显而易见,荀卿侧重于战争时人的精神,人心的向背,而临武君则侧重战术的谋略。B.荀卿在阐明自己观点上注重运用类比法、喻义法,使之深入浅出,说明道理。C.荀卿在文中始终强调的是:是仁人的军队,是王者的意志,而用诈术只能是诸侯的做法。D.荀卿用了大量比喻句在于说明战争中军队的上下团结是多么重要,军民团结是多么重要,突出了他的“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的观点。

网友回答

答案:A;A;C;D;C解析:1.A;2.A;3.C;4.D;5.C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