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两份履历王可夫 ①我时常感叹自己平庸至极,成功离我太远、太远,并因此自卑和自悲。每每回首,总见失败与挫折像一长串苦瓜,挂满命运的藤: 8岁 小学辍学,回家放牛。 10岁 两次辍学,流浪乞讨。 12岁 初中辍学,正式下田。 16岁 报考中专落榜,举家失望。 16~19岁 家庭剧困,兄长背弃;食不果腹,衣不御寒,四次欲辍学。 20~23岁 渴望发表作品,数百次投稿失败。 25岁 要求分房失败。 27岁 爱人调动工作失败。 29岁 要求入党失败。 29~31岁 受人压制,处境险恶,几欲辞职。 ②瞧瞧,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半生历程,每一步都遭遇坎坷,每一步都注满艰辛。如果不是一位童年伙伴的提醒,我几乎要在最近一次打击里消沉下去。他是一个农民,地道地文盲,这一年秋天,稻谷歉收,事实上,这一年他吃苦最大,流汗最多,也有掩饰不住的悲伤,但他说:“再歉收,也得把谷子打上来,算算收成,选好明年的种”。 ③是啊,再艰辛的人生,也有成功的地方,总结它,发扬它,不就是找到了今后的希望吗?这样想着,我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另一份简历: 9岁 争取复学成功。 11岁 再度复学,出色完成小学学业。 13岁 插班补考,再进初中。 16岁 考取县重点中学。 19岁 报考大学成功。 24岁 在《火星》发表处女作。 28岁 分到房子。 30岁 爱人调动工作成功;光荣入党。 30~32岁 大量发表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地征文奖。 ④呵,我的生命线上,其实也缀满了成功的甜果!虽不硕大,却历经霜寒尽显赤红。我也许不是富贵者,但在家乡人眼中,我却是颇有出息的子弟;我也许不是什么优等生,但在无数考生眼中,我却是可羡慕的幸运儿;我也许不是大作家,但在不少写作爱好者眼中,我却是小有名气的文人。想到这里,我不禁心潮如涌,信心倍增。 ⑤确实,对待人生,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看待,才不致陷入死胡同。成功早已多次与我们结缘,没有成功,我们很难走到今天!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掌握了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成功存在于我们的既往,也存在于我们的未来——只是追求大成功,切不可小觑小成功,要摒弃一帆风顺的妄想,不要对失败和挫折耿耿于怀,成功在波峰流谷中显现。就在我写这篇短文时,我沉抑的心境已悄悄发生变化:渴望升职,渴望加入省作协。1.对比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中,“失败与挫折像一长串苦瓜,挂满命运的藤。”与形成对比;(用文中原话回答)“我”对挫折的自卑与形成对比;(不超过10个字)“失败的履历”与形成对比;(不超过5个字)“我沉抑的心境”与形成对比。(不超过8个字)2.文中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A.其实常常甚至总是B.常常其实甚至总是C.其实常常总是甚至D.常常其实甚至总是3.②段中平凡的农民,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答:(不超过14个字)本文的主题应怎样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5个字)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卑者就像背对着阳光的人,他注定只能见到阴影。①段中作者罗列了31岁前的人生挫折,失败充斥其生命历程,使人感到凄凄惨惨戚戚,令人同情。B.②段中平凡农民的朴实话语给作者以深刻启迪,思想感情上来了个180度大转折,扬起人生的风帆。C.③段换向思考,结论迥异,作者把人生32岁前的成功叠加在一起,使我们立即感悟到:只要人在成长,成功是一步也未曾离开过自己的,给人信心,催人奋进。D.⑤段结尾以乐观进取的心境变化呼应篇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追求目标,就是满怀信心,不断开拓进取。E.文章表达了人生有失败,有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知足即感常乐的思想观点。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依次是:“我的生命线上,其实也缀满了成功的甜果。”,“农民对歉收的态度。”“成功的履历”,“乐观进取”的心境。 2.①肃然起敬;“我”看到他鹤发童颜,气宇不凡 ②感觉渺小(形象缩小);“我”误以为他是个“老不修” ③渐感高大;“我”逐步懂得了老人考察小节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特质 3.挫折蕴含收获,希望在于明天。本文主题:对待人生,只看失败就会自卑消沉;同时看到成功才会信心满怀,不断求索,才会不断获得成功。 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