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DNA端粒的复制过程,人的dna端粒在遗传时为什么没有越来越短

发布时间:2020-07-10 11:18:17

简述DNA端粒的复制过程,人的dna端粒在遗传时为什么没有越来越短

网友回答

端粒DNA的一条链是重复的TTTTGGGG结构,称TG链;另一条是AAAACCCC结构,称AC链。这样的重复结构少量丢失,不会伤及基因结构。但若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会停止分裂
  好在,分裂旺盛的细胞存在端粒酶,这种酶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其蛋白质部分问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催化合成DNA链。其RNA有一部分可与端粒答TG 链突出的3'-末端互补结合,之后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版,在TG链末端添加脱氧核苷酸,使端粒TG链延长一段,随后,端粒酶移动位置,继续加长TG链,直达细胞所需长度。被延长的TG链可以作为合内成冈崎片段的模板,使端粒形成双链。也可以通过回折,合成AC链,随后对末端的发夹结构进行修剪容,使端粒形成双链。

网友回答

生殖细胞不同于体细胞,人生殖细胞染色体的末端比体细胞染色体的末端长出几千个碱基对,这是因为在生殖细胞里有端粒酶的活性,但包括干细胞(stemcell)在内的所有体细胞里都未测得端粒酶的活性.
  1985年,Blackbaurn 和Greider发现人工合成四膜虫端粒的DNA片段(TTGGGG)4,可被四膜虫细胞抽提物中的一种活性物质加长,这种活性物质对热、蛋白酶K和RNA酶都敏感.端粒区内的DNA重复序列的结构是很特殊的,是一种单链断开的结构,可以不受DNA连接酶的作用.此外,最末端的一些碱基可能是“发夹”结构,这样就不会被核酸酶识别而免遭降解.
  端粒酶将自身RNA模板合成的DNA重复序列加在后随链亲链的3’端,然后再以延长了的亲链为模板,由DNA聚合酶合成子链.即使如此,结果其末端同样也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染色体每复制一次,也就是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的端粒重复序列就要丢失一些,长也就要缩短一些.
  端粒重复序列的长度可能起着一种分子钟(molecularclock)的作用.不同年龄的人的体细胞的寿命明显不同,其端粒的长度也不相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来自新生儿的体细胞可在体外传代培养80—90代,来自70岁老人的体细胞在体外只能传代培养20~30代,而且端粒的重复序列长度也缩短很多.实验证明,体细胞里没有端粒酶的活性,所以体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也就缩短一些.随着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端粒的长度将越来越短,当达到一个临界长度时,细胞染色体会失去稳定性,使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而进入凋亡(apoptosis).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因此可用丢失的端粒重复序列的长度来推测细胞有丝分裂的次数,所以端粒被称为分子钟或有丝分裂钟(mitotic clock).
  端粒除了与染色体的个体性和稳定性密切相关外,还涉及到细胞的寿限、衰老和死亡,以及对肿瘤的发病和治疗都有重大作用.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