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苍茫一根骨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3:17:47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时,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为短小精约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描绘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出传主的人格精神,是人物传记最常用的典型笔法。

B.第二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罹祸起到了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C.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让司马迁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标尺。

D.“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E.作为一个刚直不阿的书生,司马迁的性格也有多样性,他也曾对武帝寄予希望,也曾努力博取他的欢心,只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天真和梦想。

2.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3.文章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4.文章中的评述,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事业大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文本,任选两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8分)

答:                                                                   

 

网友回答

【答案】

1.C,3分;B,2分;E,1分;AD不给分。

2.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2分),突显他超凡入圣、傲岸庄重的精神风貌(2分),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司马迁的形象(2分)。(大意对即可)

3.①因为作者认为那是一个专制强权社会,臣子只能惟君命是听,人们没有说公道话的权利(3分)②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才华有抱负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 (3分)(言之成理即可)

4.①有独立人格。“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独立人格是司马迁最宝贵的特点,一个人只有不依附任何权势,才有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精神,才能成就伟业。②有社会良心。司马迁敢于说公道话,敢于坚持正义,不趋炎附势,这是我们今天十分需要的人生价值取向。坚持正义,坚持真理,才能奉献社会。③有理想,执著追求。司马迁:“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执著追求,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社会尽力。④顽强坚韧。在困难甚至灾难面前不动摇,在威逼面前不屈服,矢志不移,坚定不拔。这是事业成功的保障。⑤不重名利世俗。司马迁没有追求权贵的赏识,没有迎合时俗,耐得住寂苦,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就了伟业。(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均可,只要答案出两个方面,语言通顺,分析有层次,可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C项是传记的主旨,正确;B项后一种说法本身便有引出下文的作用;A项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经历不准确,没有提到他的身世,同时也不是人物传记常用的典型笔法;D项司马迁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专制强权;E项性格的多样性,这里主要体现为性格的发展变化,并非多种性格兼备。

2.这个小题两问,一是人物描写的方法,二是作用。对于司马迁塑像的描写,对塑像的眼与胡须作了特写。谈到作用,一定要对这段材料进行分析:一是这眼神与胡须具有怎样的特点,眼神明晰,有超凡入圣的穆然,胡须飘浮,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二是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它展现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3.题干的答题提示我们,要结合课文来谈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看法,这里所说的课文,应是本文,也就是全文。这类问题一般抓住这个要求筛选出重要的语句就可以得出答案。

4.可先找出文章中的评述语句,并能认识到作者是哪些方面内容来支撑这些评述的。做好了这些工作,就可概括题目的要求,选取其中的两个方面来完成评析。另二点还要注意的是,评析的特点要分明,评是要说出自己的评价,比如司马迁有独立的人格、执著的追求、强烈的责任心等;析,就是要分析,用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佐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及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艺术,多角度地培养鉴赏能力。本题中的前两个小题,就是属于这方面的考查。另外,人物传记,它常常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本题中的后两题,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