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肉、豹肉、麂肉吃过不少,彝山的猎手们还不曾吃过猴肉;猪鸡牛...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18:49:39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熊肉、豹肉、麂肉吃过不少,彝山的猎手们还不曾吃过猴肉;猪鸡牛羊满圈遍坡,彝山却没有一家人养得起一只猴。并非彝山上无猴,人怪彝山猴子太多,来则三五成百,呼啸而至,去则倏忽之间,踪影不见。每次猴群到来,只要枪响,总有猴子中弹身亡,却被别的猴背起跑了。又不敢去追赶,猴群总往高处爬,见人追去,猴王一声呼号,遍山乱石飞滚,让你避之惟恐不及。故猎手们虽没少打死猴,却从不曾到手过。  这次居然破天荒,只来了一只大母猴,还背着两只小猴。熟悉猴性的山里人百思不得其解:说这母猴拖儿带崽掉了队,那绝不可能,彝山的猴子靠的就是那个庞大的家族,才安然无恙。尽管人们费尽猜疑,总不能得要领。那母猴却实实在在,背着两只小猴,在地里掰包谷,在树上摘核桃。  该是尝猴肉的口福来了,猎手们说。二十多个猎手领着狗,从高处围下去。人喊、狗叫,母猴背着两只小猴往山上逃。两只小猴,一只在背上,一只挂在胸前,跑起来,挂在胸前的小猴不断磕碰在石头上,吱吱直叫唤,母猴在它的屁股上打了两巴掌,把它甩到背上,把背上的换到胸前,跑不上几步,胸前的这个又痛得吱吱叫,又打,又换上背……好几次,只要母猴甩掉一只小猴,她完全可以逃出猎人的包围圈,但她不懂得那样做。母猴到了山脚,山脚是滚滚滔滔的金沙江。三面是人、是狗,一面是江。母猴上了江中的礁石,她想过江去。人和狗都在慢慢逼近。猎手们已经在嘻嘻哈哈笑了:猴肉尝鲜,猴脑泡酒,小猴养起来。  母猴在礁石上惶惶四顾,江水滔滔,走投无路……  二十支黑洞洞的枪口,慢慢扬起,对准了母猴的胸脯,再往上一点,别伤着小猴。背上的小猴却不知大祸临头,欲要爬下礁石,到江中戏水。母猴一把拉过小猴,搂到胸前,把奶头塞进小猴嘴里。二十多个猎手的食指搭上了扳机……  两只小猴对临头大祸浑然不觉,只顾吱吱吃奶。母猴替它们不停抹去逃命时网在头上的蛛丝草渣,抬头看一眼黑洞洞的枪口,脸上一阵抽搐,目光惊恐而哀怨,竟然有泪水从眼角渗出。她绝望地往礁石上一靠,左手紧搂两只小猴,右手猛地捂上自己的双眼……  猎手们同时一怔,搭在扳机上的食指,再也勾不下去。猎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大家呆一阵,默默收起枪,默默往回走。谁也不说话,每个人的心此时都沉甸甸的……(1)判断对本文故事情节概括的正误,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的用“F”表示。(1)开端:正当猎手们为没吃上猴肉而遗憾时,一只母猴带着小猴觅食来了。(  )(2)发展:猎人们追杀母猴。(  )(3)高潮:母猴逃到江边走投无路,两只小猴绝望地等死。(  )(4)结局:猎人们被母猴的行为深深震动,不忍枪杀母猴,默默地回家了。(  )(  )(2)对小说第一段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下文叙述提供背景B.为后文发展设置悬念C.概述彝山的猴子太多D.说明彝山人养不起猴(3)小说第三、四、五段中多次描写江水,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1)属________描写(2)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猴采用了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其中主要采取了哪种描写方法?(5)手们“搭在扳机上的食指,再也勾不下去”?请简要回答。(6)这篇小说拟的几个标题,不贴切的是[  ]A.《猴》B.《猎手》C.《母爱》D.《母猴的爱》

网友回答

答案:1.F;2.A;6.B;解析:(1)高潮是母猴带着两只小猴逃到江边走投无路,绝望等死(2)点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是提供背景,如《最后一课》;二是烘托人物心情(3)  (1)环境(描写);  (2)突出母猴处境危险,走投无路。(4)  答案:动作(或行动)描写。  (点拨:如带领小猴逃跑,喂奶等)(5)他们的心灵因母猴最后的神态和动作而受到强烈的震动,谁也不忍心杀害这个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表现出深深母爱的生灵。(6)猎手在文中只起线索作用,结合文章来看,用作标题不够贴切提示:可设身处地地想想猎手们当时的感受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