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18:49:30

(月考高频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题。槐花季羡林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  “你们这样的花树。”  “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持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赞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情。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情吗?  我想自己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发现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花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注释]①氤(y9n)氲(y)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述文中记叙的两件事。(要求都用上“惊诧”一词)(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写出一个“习焉不察”意思相近的成语。3.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第3段中插叙的文字,并说说它的作用。4.最后一段写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请你说说作者做了怎样的尝试。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1)印度朋友在北大校园看到槐树繁花,感到惊诧。  (2)我在印度看到木棉红花,感到惊诧。  2.答案:司空见惯(或:屡见不鲜、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点拨:习焉不察,意思是习惯、熟悉某种事物,就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3.答案: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扩张到脸庞的外面。为了突出印度朋友看到槐花时极为惊诧的程度。  (点拨: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一下,插入另一段与之有关的叙述。插叙的内容对中心内容起着补充、解释或衬托的作用)  4.答案:(1)用新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  (2)努力欣赏事物的美。  (点拨:抓住重点词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