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冬的一天深夜。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22:49:44

阅读理解  一九四九年冬的一天深夜。  化学家齐仰之的家。多联系的主要手段则是搁在书箱上的那架电话机。]  [电话铃声继续响着,但齐仰之充耳不闻,一边翻书,一边在做试验。电话铃声停止,齐仰之望着电话得胜似地笑了笑。可是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又响了起来。齐仰之大皱眉头,拿起话筒。]  齐仰之 (极不耐烦地)谁?……你不知道我在工作吗?……知道!知道干吗还来打扰我?朋友?工作的时候只有化合、分解、元素、分子量是我的朋友!……好,说吧!……不,我早就声明过,政治是与我绝缘的,我也绝不会溶解在政治里。……我是个化学家,我干吗要去参加政府召开的会议?……不去!不去!……什么?陈市长亲自下的请帖?哪个陈市长?……他是何许人?不认识!……对,不认识!……不论谁,就是孙中山的请帖我也不去!……对你算客气的了!要不是老朋友,我早就把电话挂了!……不不不,你别来,你来了也没有用!最近半年我要写书,谁来我也不接待!……好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时间到了!(不由分说地将电话挂上,然后又坐下继续工作)  [少顷,陈毅上,按门上的电铃。]  齐仰之 (烦躁地)谁?  陈毅 我!  齐仰之 (走过去开门)你找谁?  陈毅 请问,这是齐仰之先生的府上吗?  齐仰之 你是谁?  陈毅 姓陈名毅。  齐仰之 (打量陈毅)陈毅?不认识,恕不接待!(乓的一声将大门关上,匆匆回到桌边,又开始埋头工作)  陈毅 (一惊)吃了个闭门羹!(想再敲门,又止住,思索)这可咋个办?真是个怪人!(转身欲走,又停了下来)我就不相信,偌大一个上海我都进得来,这小小一扇门我就进不去。(再次按门上的电铃)  [齐仰之只是将头偏了偏。]  [陈毅索性将手指一直按在电铃的激钮上,铃声持久不息。]  [齐仰之欲发作,气冲冲去开门。]  齐仰之 又是你!  陈毅 对头!  齐仰之 你究竟是干什么的?  陈毅 要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倒是干大事的。鄙人是上海市的父母官,本市的市长。  齐仰之 (一惊)什么?你就是电话里说的那个陈市长?  陈毅 正是在下。  齐仰之 那……半夜三更来找我有何贵干?  陈毅 无事不登三宝殿嘛。  齐仰之 可是我……我在工作。  陈毅 我专程来拜访齐先生,也是为了工作。  齐仰之(为难地)好吧。不过,我只有三分钟的空闲。  陈毅 三分钟?  齐仰之 对。  陈毅 可以,决不多加打扰。  齐仰之 请。  本段节选了第五场中的一节,(1)分析划线句子,体味人物动作语言的作用。(2)根据冲突原因,将你了解的人物性格写在下面空白处。(3)舞台说明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按住门铃不放,表现出陈毅市长倔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性格。为了革命工作,陈毅市长单人独行访问学者,是他尊重知识分子、依靠知识分子的明证,真不枉了陈毅一世“儒将”的英名。  (2)短短的一段接触,齐仰之与陈毅矛盾像针尖麦芒,各不相让,一个为了城市建设大业;一个为了研究科学,这两个目的终于在陈毅市长的精神力量感召下统一到建设新上海的宏伟计划中来。整个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两人鲜明的性格充分展示的过程。陈毅市长热情、豪爽、直率、风趣的个性,以及齐仰之清高、固执、急躁、严肃的科学态度与淡薄的政治观念,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3)舞台说明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作用:这段的舞台说明有句“在急促的电话铃声中启幕”,这一安排使得话剧一开始就充满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这样的气氛就迅速将观众带入了特定情境,同剧中人物一起同忧同喜。舞台说明还有一句“这是一间简陋破旧的……”,细致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为下文的展开作出了铺垫,为人物后面的语言——陈毅联想《陋室铭》一段奠定基础。说明中墙上的“化学图表”以及“字条”,从侧面反映了齐仰之独特的性格:专心学问,分外珍惜时间。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