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3:17:06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周国平

近来,我闲读《论语》这一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器,即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有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之后自嘲说,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读书人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又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与他的几个学生子路、曾皙(名点)、冉有和公西华一起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余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只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啊!”圣人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为“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洒脱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的。“邦无道”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过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要害是那两个“必”,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够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们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本文略有删改)

1.依据全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的内涵。(6分)

                                                                         

2.文中第五段“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的含义是什么?(2分)

                                                                           

3.文中列举的孔子的哪些观点能够说明“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6分)

                                                                           

4.文章从“君子不仁”和“君子不器”两个方面来阐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的,你能提供另外的理由来支持或反对作者的看法吗?(4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君子不器:君子读书要从兴趣出发,目的是完善自己,获得真才实学,而非谋取功名(即孔子的治学观);君子为人要活得悠闲自在,不必成名成家。(即孔子的人生观)君子不仁:君子不把“仁”当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应该有分寸不偏执。

2.要点:伦理规范是做人的道德标准,但又有灵活变通的余地。

3.文中列举的观点有:“忠恕”是“仁”,但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以德报怨”是“仁”,但孔子主张更应该用公正回报怨仇。“信”是“仁”,但“信”也要有度。“思”是必需的,但不必过分谨慎,“再思”就可以了。

4..支持的理由:①对曾点描绘的“隐逸之乐”的赞叹,体现了孔子在仕进艰难、抱负难展的状况下的退隐愿望。②孔子“恶果敢而窒者”,窒即固执不通,孔子厌恶死板板,不懂变通的人。

反对的理由:①该担当的职责,孔子毫不含糊,比如周游列国,试图恢复周礼,尽管屡受嘲弄,依旧知其不可而为之。②对弟子违反道义原则,批判毫不留情,如:“季氏富于周公,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③同样对违礼或僭礼的行为,孔子也深恶痛绝之,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全文来看,“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是针对治学观和人生观两方面来谈的。“君子不器”从治学观角度来说的: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的态度。从人生观角度来说,主张君子为人要活得悠闲自在,不必成名成家。“君子不仁” “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2.首先应该把握“相对”二字的含义,意为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灵活性。联系前后文“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的。”可知,“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是指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同时还要区别对待,加以变通。

3.首先锁定答题区间,即为第五自然段。本段主要通过分论点来说明“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因此,只要把本段划分层次,然后根据层次把分论点筛选出来,整理即可。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总体来说它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的深刻一点,思考的周全一点,做好此类题目,研究文本是基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理有据。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二者缺一不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