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

发布时间:2021-02-16 17:53:14

舌尖上的家乡

网友回答

你好,这边有几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一下。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一:舌尖上的家乡
  
  前阵子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使我不禁启开记忆,忆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乡”。
  我的家乡湖北黄陂,古代称之为黄国,据说是花木兰将军的故乡。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纵横,河汊相连,溢满江南水乡的宛然与灵动。这里的水,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浇灌庄稼外,还赐予了人们许多水乡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种。蔾蒿临水而居,耐阴喜湿。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它们见风便长。远远望去暗红茎杆,一丛一丛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来后,一般不能马上食用,要堆在墙角边沤上几天,每日洒上几遍水,约摸三五天光景,便长出白中带绿的嫩梢。去黄叶老梗,留翠杆新芽,掐成寸长洗净,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腊肉切成丝,爆炒三五分钟起锅。
  盘中蔾蒿略带几分苦辛的清香,托着腊肉积淀了一个冬天的醇香,让每个家乡人都会为之倾倒。可惜的是,随着周遭环境的变迁,如今野蔾蒿也越来越难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带表妹从城里来踏青,闲暇之余,三天时间竟挖来满满一大袋,大喜,不仅饱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乡人再也熟悉不过的,生命力极强,几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们便会如约从水中发出来,那一根根源于肥沃淤泥之中的细长主根,便会如约托举起一个个菱叶盘子浮出水面,挤在一起,开出一朵朵小白花,衬着一塘一河的青绿,构成了家乡特有的旖旎。
  常见人们站在岸边,将两根长长的竹篙伸入水中,轻搅菱角根茎,再贴着水面将它们拖拽上来。在锅中加姜蒜翻炒两三分钟出锅,吃起来也是清新得很,是家乡人夏天喜爱的下酒菜。
  与菱角梗同生于水里的还有藕肠子,其实就是尚未长成的莲藕,因它前头有个像毛笔头的鼓包,我们老家一带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来你要会水,还要不怕冷;二来有时还得付出被长着硬刺的荷梗划伤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肠子,实际上就会失掉一条藕,这是大人们最不愿看到的。
  初夏午后,水还有些凉,我们几个便趁着大人们困觉,或去地里干活的当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觅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顺着荷梗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条白嫩细长的藕肠子便会从水底淤泥中抽出来,把它在水里摆两下,算是洗过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满嘴略带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个爽啊……
  我离开了家乡,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汉买了房子。居市区之中,高楼林立,但缺了许多家乡山村的灵气。每每静下来,思绪总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乡,那水、那田、那人……这些渐从我生活中逝去的家乡小菜啊,没有了你们,家乡的讯息又有谁人告知?我这游子与故乡之间靠谁来维系?我那浓浓的乡愁又该诉与谁听?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二:舌尖上的家乡
  
  “安子”你知道是什么吗?其实“安子”就是樱桃,我家乡的土话,所以我已经叫习惯了,因为这里面还有一段浓浓的情感。安子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老家就有两棵安子树,是爷爷在我5岁的时候种的。我已经忘了爷爷当初种下时树的模样,只记得我家的树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经攀到了两层楼的窗户。
  5月,当安子长得橙黄,却还不是火红的时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学丢下书包就往后院跑。弟弟比我矮,采不到,我就搬条凳过去,站到上面,粗鲁地把枝条拉下来,采到一颗就递给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别家的不同,颗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树上有毛毛虫,不过我们哪会放在心上。采了一把,我们就一股脑儿往嘴里送,然后“噗”地把核吐出来,抹抹嘴,笑着看看对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节,果实红得像要烧起来,有些甚至连皮都绽开了,露出里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争着要上去采,爷爷走出来,一边告诫我们别急,一边找出一架梯子,支在墙壁上,然后由我们扶着,他提着篮子爬上去。
  爷爷采了满满一篮子的安子,鲜红鲜红的。我们抹抹早已流到嘴边的口水,抓起来就往嘴里塞。爷爷看着我们,笑笑说:“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
  过了会,爷爷从篮子里倒出一些安子到塑料袋里,我们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分给邻居吃啊。”“为什么要分给邻居吃,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我和弟弟去抢他的袋子。“乖,吃完了爷爷再上去给你们采。”
  后来,因为家里要造房子,地基不够,那两棵安子树只能被砍掉。我和弟弟抗争许久,终究没能如愿。那天放学后,我们看见两棵安子树已被砍倒在地,叶子蔫了,只剩下几颗未被采摘的红红的小安子,孤零零地挂在枝上。
  现在,每到五六月份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想念老家那两棵高大的安子树,想念安子的味道。好在,热心的邻居们会准时在安子成熟的季节给我家送来安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大碗装着,红扑扑,别提有多诱人了。而直到这会儿,我们才终于明白爷爷当年的用意——安子树是你家的、我家的,但终究是大家的。
  因为,我们都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每次吃安子,都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味道在舌尖,因为安子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三:舌尖上的家乡
  
  舌尖上的巴彦淖尔作者-----牟如丽
  
  “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肥草美赛江南”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的家乡巴彦淖尔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的位置上,母亲河灌溉着肥沃的土地,而土地则捧出丰富的物产回馈家乡人,勤劳质朴的巴彦淖尔人利用家乡的特产和对美食的爱好,做成了许多特色美食。
  猪肉烩酸菜。每逢年下,农闲下来的人们就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杀猪节了,我们这里俗称“杀猪事宴”。因为家家户户都杀猪,轮着请吃杀猪菜,喝酒,就像一个小型的事宴。每逢到了这个时候,是城里人最羡慕的时候,谁家有农村的亲戚,就成群结队的开着车赶着去吃杀猪菜。杀猪菜是用猪的槽头肉和腌制了一冬天的酸白菜经过两三个小时精心炖制而成的。猪槽头就是猪脖子上的肉,刚褪干净的猪肉,切成两三寸厚、一指长的块放在锅里来回翻炒,为的是把里边的油脂通过高温逼出来,炒至金黄时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烹炒,然后加水放入酸菜,用木头等硬柴火熬。两三个小时之后,揭锅一看,那颜色金黄诱人,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夹一口放嘴里,酸菜的酸香味和猪肉的入口即溶刺激着你的味蕾,顿时让你食欲大增,酒足饭饱后再用滚烫的开水泡一碗酸菜喝,那味道就甭提有多爽口了!还有一样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面精。
  陕西人就凉皮,也有就酿皮的。但陕西的味道比起我们这的那里差远了。走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面精的小铺,走进去,调一碗,闻着那味就让你直咽口水。稍稍发黄的面皮,配以像蜂巢一样到处是窟窿眼的面精块,然后用醋和酱调制的汤,加上用胡油炝炒的葱花油和辣椒油,配以黄瓜、香菜、芹菜和腌制的咸菜调还有几味调料,拌匀了,辣椒油的红润,醋的微酸很好的混合在一起,炎热的夏天来一碗,真可谓是消暑的极品美食!
  面精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先把面活好,再用冷水去把面里的营养洗出来,让后放到开水锅里用特制的粉楦子去蒸,洗完面精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精块了,那可真是面的精华啊!不过因为当地人都爱吃面精,所以现在人们都改用机器去蒸,省去了许多人工,也加快了速度。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妈妈掉的面精,因为纯正,充满了母爱的味道!
  还有许多特色美食,铁锅焖面、烤羊肉串、铁锅烩菜……勤劳朴实的巴彦淖尔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着自己对美食的理解,传承者巴彦淖尔的文明!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四:舌尖上的家乡
  
  原来乡味如此浓烈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尝遍天下美食恐怕是每一个爱吃之人的心愿,然吃过再多之后还是觉得家乡的风格最对胃口。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历史悠久,是皖西南中心城市,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安庆处长江中下游,水产资源丰富,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适宜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地貌丰富多样,总体特征西北部是大别山中低山区,东南部为长江洲圩滩地,中部丘陵起伏,间有低山、湖泊。安庆美食自古闻名。鲥鱼、鲚刀鱼、大闸蟹、墨子酥、油酥饼、桐城丰糕、石牌贡糕、江毛水饺、鸡汤炒米、大关水碗、藜蒿、蒿子、芹菜芽、等特色食品让人回味无穷。
  我对家乡美食的记忆源于我的姥姥,姥姥年轻时是村里的能手,做得一手好菜,那时候还没有去饭店请客的习俗,家家有什么红白喜事都是来请姥姥去办酒席,主人家置办的各色食材在姥姥的巧手之下很快变成几桌子的美味,吃过的客人无人不夸姥姥的手艺精妙。除了帮人家办宴席,姥姥平时在家时也会做一些家乡的特色小菜,童年的我对姥姥总是充满佩服和自豪,对老姥姥烧出来的各种美味总是垂涎三尺,怎么吃都觉不够。而姥姥对我很是宠溺,总是想方设法做出许多好吃的东西来满足我这小馋虫的嘴巴。
  春天,槐花盛开,村内外都飘散着淡淡的花香,每年这时,姥姥一定会采摘槐花回来,她对花朵很是讲究,只挑半开的槐花。清水洗净用面粉裹上,然后放入锅中蒸至八成熟,用上家里的猪油和辣子炒过后,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色香味俱佳,让人胃口大开。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肺、降血压、预防中风的功效。将其采摘后可以做汤、拌菜、焖饭…家乡的春天还有另外一道野味,蕨菜炒腊肉,蕨菜一般都是在山上较为低洼但是阳光充足杂草丛生的偏僻处,株高达一米,根状长而横走,有黑褐色绒毛。早春新生叶拳卷,呈三叉壮。柄叶鲜嫩,上披白色绒毛,此时姥姥会背着竹篓上山去,摘下一篓鲜嫩的蕨菜苗,回家后洗净,再取下一条去年冬天腌好的腊肉煎好,加入蕨菜苗一起小炒,一道清新美味的特色菜就上桌了。这样的野味让我怎能拒绝?
  夏天,在农历三月三吃蒿子粑是家乡的传统,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姥姥向来敬重神灵,所以这样的节日她总是格外看重,她做出来的糍粑粑一直是我喜爱的面食。蒿子名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初夏,生长于低岗野地,采撷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姥姥做的蒿子粑略带绿色草类清香,特别甜美可口,实乃最具地方风味。到端午节,我们那个地方没有划龙舟的比赛,唯一的庆祝方式就是吃粽子,姥姥家门前种着一排箬叶,又称粽叶,天然生长,无毒害,无污染,并且年年可采,季季可收,称之为“天然绿色食品”。它不仅能用于包粽子,还用于包装其他的食品及餐桌上的装饰和食品的陪衬,还可用于编制器皿、做盒饭盒和剪成各种形状。不同于别处的荷叶艾叶包的粽子,姥姥的粽子个头均匀,气味芳香,闻上去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我也学过包粽子,但怎么也包不出来姥姥那般的精致匀称。也许就像姥姥说的,这是门艺术,心浮气躁的人学不来。
  秋天,五谷丰城,这是个黄灿灿的收获的季节,善良乡亲们会用当年收回来的谷物做些美食,用来感谢上天恩赐的丰收。其中谷五谷豆粑是我最爱之一,传说豆粑是心灵手巧的七仙女用五谷杂粮为原料,用纯净甜润的天仙河水调配,经过手工精心制做而成的。因为其原料均为天然五谷杂粮,营养丰富,口味鲜美,食用方法简单,一直流传至今。姥姥用鸡蛋和清水将米粉和好,锅中放入少许油,然后将和好的米粉倒入沿锅抹开成饼状,烫熟掀起,冷却后卷起用刀切成条状备用,烧开水,放入猪油之类作料,豆粑与新鲜白菜或者土豆一同倒入,烧熟盛起,一碗热气腾腾的豆靶便新鲜出炉,豆靶爽口,汤鲜味美,让你吃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姥姥还会做一些炒米,泡米后炒好,放在罐子里,闲时或者饿了,用高汤或者清汤冲泡即可,这个我小的时候经常喝的。姥姥做的另一样便是芝麻粉,黑芝麻生产历史悠久,历史上早就漂洋过海,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国家,深受外商欢迎。近将鲜芝麻洗净晾干用石磨磨成粉状,想吃时,可用糖拌干吃,也可冲泡做茶喝。一碗芝麻茶一般是是献给敬重的人。
  冬天,田间地里的庄稼差不多都收过了,姥姥闲时会给我烧个小火锅,类似于河南的杂烩菜,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锅。这其中的粉条可是重头戏,很有讲究,选表面光滑,无病虫害,无青头,大小适中的红薯。装入箩筐放人水中,把泥土、杂质洗掉,并把红薯两头削掉,洗净。去碎粉厂捣碎,回来用吊浆布过滤,将过滤液进入小池沉淀。当池内全部澄清,把水排尽,取出表层油粉后,把下层淀粉取出吊成粉砣,放在晒场上曝晒。晾干后收好,做粉条时取适量与清水和好,放入锅中炕成固态,边用锅铲压实。取出切条,与其他食材一道放入火锅内,那叫一个劲爽,粉条滑嫩,口感好,味道鲜美,离家以后在任何地方都未尝过那样原汁原味的红薯粉条,我想姥姥一定是用心用爱才让我有幸吃到那般美味的食物。
  小的时候,每每姥姥给我做完好吃的之后,哪怕再累都要把灶台收拾得很干净,姥姥说灶里住着灶王爷不收拾干净就是对他不恭,会受到他的惩罚让土灶再烧不出任何美味。年幼的我吃到外婆端上桌的家乡小菜时,都会想这一定是外婆的虔诚,才让那个是藏在灶里的王爷奉献出来的佳肴。姥姥年纪大了,记性变得很差,当我吃到她亲手给我做的小菜时,会吃出很大的盐巴,或者根本没有盐,但我依然会夸张的说太好吃了,大声称赞她,我姥姥的手艺永远是全村最好的,不为其他,只为看到姥姥脸上藏不住的一抹满足。
  现在的我终于懂得,为何吃过那么多地方和各式的风味,最怀念的依然是姥姥做出的小菜点心,梁实秋曾经说过,吃一顿好饭菜,人生观都会改变。可见美食的力量不可小觑。美食不一定美在它的味道,更主要的是承载了一段记忆,让人感伤让人神往,总有一个味道能让你泪流满面。看着熟悉的美食,仿佛又见到了昔日的陪你一起吃饭的那人。家乡的特色风味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食材大多是原生态的,朴实的乡亲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出许多令人难忘的美味。外出的游子,人虽在外,但是胃依然留在家乡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五:舌尖上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萍乡,这座古老的小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美景和美食,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小小美食家,我来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美食吧。
  来过萍乡的人都知道萍乡人善于吃辣更不怕辣,虽然我不太吃辣,但不能阻挡我对萍乡美食的热爱。萍乡小炒肉、冬笋炒腊肉、上栗手撕狗肉、莲花血鸭、源滨小河鱼和豆腐、辣炒田螺和龙虾,这些以辣为主的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萍乡的家常菜,也是萍乡人的最爱,到萍乡人家里做客都会品尝到这些美味,相信吃过的人都会大赞好吃,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恨不能多吃三碗饭。
  当然,除了这些菜肴外,萍乡还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特色小吃,像萍乡炒粉、萍乡米面、艾米古、米豆腐、霉豆腐、扣糯等美食都备受当地人的欢迎。就拿艾米谷来说吧,我奶奶最拿手了,我们全家去乡下摘下新鲜的艾叶,拿回家先用大火蒸煮30分钟煮出汁,然后将艾叶与面粉和起来,放入蒸锅,出炉即可使用。纯天然制作,老少皆宜,我一次能吃四五个呢。妈妈喜欢吃百年老店杨胡子米面和北桥的搓菜炒粉,爸爸喜欢吃姥姥做的霉豆腐,爷爷喜欢吃香甜的扣糯……你们看了是不是也直流口水了。
  差点忘了还有我们小朋友喜欢的萍乡零食:花果、盐果子、萍乡凉水、酸枣糕等等。暑假的时候我自己还和奶奶试着做过凉水,放蜂蜜、姜水、醋等,凉凉的好吃极了;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加工后不破坏原有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一些用橙皮、薄荷、紫苏等做的花果,还具有祛寒止咳、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治疗保健功效。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小朋友看了是不是嘴馋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吧,我被里面的美味所折服,我想要如果萍乡能有一个美食入选其中该有多好。我长大后无论在何方都不会忘记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味道!因为我深爱着我的家乡——萍乡!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网友回答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网友回答

我的家乡
  我爱我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乡。
  春天,柳树姐姐脱掉了白连衣裙,换上了绿婚装。调皮的小草弟弟探出了小脑袋,小花妹妹露出了洁白的面颊。农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的耕耘、播种。我们小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小鸟仿佛被吸引住了,也放声歌唱。在那美丽的乡村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声。
  夏天,溪水哗哗的流着。我们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嬉戏。大人们在树阴下谈天说地。知了在叫着,好象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鸟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愉快飞翔。在那美丽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秋天,枫树姐姐飘落着红叶,仿佛在迎接丰收的一年。小花准备去和它的哥哥姐姐们告别了。农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帮助农民伯伯干活儿。小鸟成群结队地在和这里的一切告别。在那充满欢笑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告别声。
  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我们在小路上愉快地玩耍。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了,只有那冬青树在风雪中傲然屹立。动物们大多都冬眠了。在这僻静的冬天里,留下了冬姐姐的足迹。

网友回答

舌尖上的家乡
   都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就像在介绍地方历史的书籍中,一定少不了介绍该地的饮食文化。因为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参照物。我们小组成员分别来自扬州和盐城两个不同的地区,对彼此的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兴趣。然而“地区文化”实在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涵盖面太广,所以我们决定从一个侧面——饮食文化来反映地区文化的丰富多彩。
  地方性饮食文化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创造,积淀了数千年古老文化思想,表达民间社会的乡情语言,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影响,它包括饮食风味、方式、礼仪及形成和发展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谈到吃,扬州的吃早已为世人所嘉誉,俗语有云“吃在扬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可见扬州人对吃的考究,早已闻名海内。扬州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也给扬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荣耀和自豪,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在历史的进程中,扬州的饮食文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后来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叶扬州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文学介入扬州美食,远在汉赋、唐诗、宋词时便已结缘,但以清代为甚。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清人咏食史、咏菜点、咏宴席、咏食俗的诗篇有200篇以上,使淮扬菜格调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
  扬州的先民早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挣脱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公元前468年,吴王夫差灭古邗国、凿邗沟、筑邗城,不仅对扬州城建,也对扬州烹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扬州饮食又分为扬州菜和扬州小吃两部分。扬州菜系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 扬州菜中又以扬州三头为代表: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这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
   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吃过扬州菜的经典作品红楼宴之后,写道:“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烩鲢鱼头。红楼昨夜开新宴,馋煞九州饕餮侯。”并且赞叹道:“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台湾著名美食家张起均也曾预言过,“一千四百年的繁华,终使扬州成为南方生活享受的中心;它的菜成为南方菜的代表。”
  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鲢鱼头口味香醇,狮子头肥嫩不腻,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历代以来被称为水乡泽国,又被誉为荷藕之乡的宝应,根据历代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又创新出50余种藕菜肴,形成独特的全藕席,宝应宾馆推出的该菜肴,深受中外来宾的欢迎和赞誉。
  扬州著名的大菜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扬州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等一系列菜品,不可不尝。
   八宝葫芦,此菜因形似葫芦而得名。以整鸭脱骨法去鸭骨,在鸭腹内酿入糯米、鲜豌豆、熟火腿、莲籽、百合等八种馅料,精工制成葫芦形,蒸熟后装盘。
   扒烧整猪头是将新鲜的猪头去除骨头、毛,从中间切开后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盐、冰糖等调品料煮烂即可食用。 此菜成品要保持“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色泽红亮,肥嫩香甜,软糯醇口,油而不腻,香气浓郁,甜中带咸,风味不凡。
   扬州狮子头又有两种。第一种是红烧狮子头,色泽红亮、香味诱人、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少咸宜。 另外一种是清炖蟹粉狮子头,肉质肥嫩,蟹粉鲜香,卤汁醇厚。
  “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是一道既清爽,又有营养的佳肴,其风味之美,历来被推为席上美馔,是淮阳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为淮扬方干,刀工要求极为精细,多种佐料的鲜香味经过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异常珍美,百食不厌。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扬州地方官员曾呈上“九丝汤”以“宠媚乾隆”。
   三套鸭简单说就是家鸭里面套野鸭,野鸭里面再套鸽子。家鸭肉肥味鲜,野鸭肉紧味香,鸽子肉松而嫩。汤汁清鲜,带有腊香,多味复合,相得益彰,堪为一道冬令佳肴。俗话说“宁吃飞禽一两,不吃走兽半斤”。三禽同食,鲜中加鲜,美上加美,其味殊绝。营养价值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再来看看扬州的小吃。十大名点是: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十佳风味小吃是: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十佳特色小吃是: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子饺面、笋肉馄饨。不得不提的还有扬州的两个著名茶社——富春茶社和冶春茶社。富春茶社的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评为名特食品,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被誉为 “扬州双绝”。 冶春茶社所售的香茗“魁龙珠”,是用扬州本地的珠兰、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配制而成,同时以淮扬细点、小吃为主,如汤包、葱油火烧、蒸饺、大煮干丝等品种。
  谈到盐城,也有不少美食闻名遐迩,令人垂涎三尺。 一日三餐,做饭炒菜,这种习以为常的民间食俗,看起来极为容易,谁都会做,但要饭菜色香味俱全,就得讲究一点烹饪技艺了。盐城的吃文化也有着丰厚的底蕴,菜谱主要传承维扬菜系,以汤菜为主,味偏咸。烹饪技艺多种多样,而家家司以为俗,户户常用为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烹饪风俗。
   炒,是本地民间家庭常用的炒菜习俗。是用一种热油、旺火,将原料投入锅内,迅速翻炒成熟的方法。这种烹饪较为简便,尤其适合家庭烹饪丝、片、条、丁等小型菜料,所以为一般家庭所常用。
   煎,是用少量油煎熟主料的一种常用烹调方法,许多家庭喜欢用此法制作荤食品。
  烧,是一般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适用于动植物干货等原料,常用制作红烧肉、红烧鱼等,色好味香。
   炸,是一种用热油锅炸熟原料的方法,也是当地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之一。一般炸熟后再加椒盐、酱汁、辣椒等调味品,如炸鸡腿等。
   溜,是一种先经过油断生或蒸煮断生,而后用调味浇汁溜制的方法,如糖醋鱼、海鲜锅巴等,少数家庭会制作此法。
   爆,也是民间家庭常用的烹饪习俗, 因火急油烈而得名,适用于脆嫩无骨的原料,加油爆大虾、宫爆鸡丁、葱爆肉丝等。
   炖,是当地家庭经常做汤料的烹调习俗。适用于不易熟烂的原料,需要长时间文火煨炖的,如清炖甲鱼,煨老母鸡汤、砂锅老鸭煲等。
   拌,主要用于能直接入口的生熟原料菜肴,是当地家庭烹调冷菜的常用习俗。如凉拌黄瓜、凉拌芹菜等。
   藕粉圆是盐阜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藕粉圆既可作为时令小吃,亦可作为筵席佳肴,其特点是外层均匀圆滑,富有弹性,色泽透明而呈深咖啡色,馅心甜润爽口,汤汁带有浓郁的桂花味,品尝时清香可口。
   阜宁大糕又名玉带糕,产于江苏阜宁。 选用优质糯米、纯净白糖、精制油脂及高级蜜饯,按其比例加工而成。其条形完整,棱角清晰,厚薄均匀,大小一致。 阜宁大糕具有色白、片薄、滋润细软、卷得起、放得开、烧得着等特点。唯不宜久藏,口味香甜、营养丰富、老幼皆宜。

网友回答

,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

网友回答

舌尖上的家乡
  都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就像在介绍地方历史的书籍中,一定少不了介绍该地的饮食文化。因为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参照物。我们小组成员分别来自扬州和盐城两个不同的地区,对彼此的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兴趣。然而“地区文化”实在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涵盖面太广,所以我们决定从一个侧面——饮食文化来反映地区文化的丰富多彩。
  地方性饮食文化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创造,积淀了数千年古老文化思想,表达民间社会的乡情语言,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影响,它包括饮食风味、方式、礼仪及形成和发展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谈到吃,扬州的吃早已为世人所嘉誉,俗语有云“吃在扬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可见扬州人对吃的考究,早已闻名海内。扬州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也给扬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荣耀和自豪,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在历史的进程中,扬州的饮食文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后来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叶扬州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文学介入扬州美食,远在汉赋、唐诗、宋词时便已结缘,但以清代为甚。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清人咏食史、咏菜点、咏宴席、咏食俗的诗篇有200篇以上,使淮扬菜格调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
  扬州的先民早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挣脱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公元前468年,吴王夫差灭古邗国、凿邗沟、筑邗城,不仅对扬州城建,也对扬州烹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扬州饮食又分为扬州菜和扬州小吃两部分。扬州菜系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 扬州菜中又以扬州三头为代表: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这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
  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吃过扬州菜的经典作品红楼宴之后,写道:“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烩鲢鱼头。红楼昨夜开新宴,馋煞九州饕餮侯。”并且赞叹道:“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台湾著名美食家张起均也曾预言过,“一千四百年的繁华,终使扬州成为南方生活享受的中心;它的菜成为南方菜的代表。”
  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鲢鱼头口味香醇,狮子头肥嫩不腻,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历代以来被称为水乡泽国,又被誉为荷藕之乡的宝应,根据历代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又创新出50余种藕菜肴,形成独特的全藕席,宝应宾馆推出的该菜肴,深受中外来宾的欢迎和赞誉。
  扬州著名的大菜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扬州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等一系列菜品,不可不尝。
  八宝葫芦,此菜因形似葫芦而得名。以整鸭脱骨法去鸭骨,在鸭腹内酿入糯米、鲜豌豆、熟火腿、莲籽、百合等八种馅料,精工制成葫芦形,蒸熟后装盘。
  扒烧整猪头是将新鲜的猪头去除骨头、毛,从中间切开后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盐、冰糖等调品料煮烂即可食用。 此菜成品要保持“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色泽红亮,肥嫩香甜,软糯醇口,油而不腻,香气浓郁,甜中带咸,风味不凡。
  扬州狮子头又有两种。第一种是红烧狮子头,色泽红亮、香味诱人、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少咸宜。 另外一种是清炖蟹粉狮子头,肉质肥嫩,蟹粉鲜香,卤汁醇厚。
  “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是一道既清爽,又有营养的佳肴,其风味之美,历来被推为席上美馔,是淮阳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为淮扬方干,刀工要求极为精细,多种佐料的鲜香味经过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异常珍美,百食不厌。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扬州地方官员曾呈上“九丝汤”以“宠媚乾隆”。
  三套鸭简单说就是家鸭里面套野鸭,野鸭里面再套鸽子。家鸭肉肥味鲜,野鸭肉紧味香,鸽子肉松而嫩。汤汁清鲜,带有腊香,多味复合,相得益彰,堪为一道冬令佳肴。俗话说“宁吃飞禽一两,不吃走兽半斤”。三禽同食,鲜中加鲜,美上加美,其味殊绝。营养价值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再来看看扬州的小吃。十大名点是: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十佳风味小吃是: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十佳特色小吃是: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子饺面、笋肉馄饨。不得不提的还有扬州的两个著名茶社——富春茶社和冶春茶社。富春茶社的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评为名特食品,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被誉为 “扬州双绝”。 冶春茶社所售的香茗“魁龙珠”,是用扬州本地的珠兰、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配制而成,同时以淮扬细点、小吃为主,如汤包、葱油火烧、蒸饺、大煮干丝等品种。
  谈到盐城,也有不少美食闻名遐迩,令人垂涎三尺。 一日三餐,做饭炒菜,这种习以为常的民间食俗,看起来极为容易,谁都会做,但要饭菜色香味俱全,就得讲究一点烹饪技艺了。盐城的吃文化也有着丰厚的底蕴,菜谱主要传承维扬菜系,以汤菜为主,味偏咸。烹饪技艺多种多样,而家家司以为俗,户户常用为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烹饪风俗。
  炒,是本地民间家庭常用的炒菜习俗。是用一种热油、旺火,将原料投入锅内,迅速翻炒成熟的方法。这种烹饪较为简便,尤其适合家庭烹饪丝、片、条、丁等小型菜料,所以为一般家庭所常用。
  煎,是用少量油煎熟主料的一种常用烹调方法,许多家庭喜欢用此法制作荤食品。
  烧,是一般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适用于动植物干货等原料,常用制作红烧肉、红烧鱼等,色好味香。
  炸,是一种用热油锅炸熟原料的方法,也是当地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之一。一般炸熟后再加椒盐、酱汁、辣椒等调味品,如炸鸡腿等。
  溜,是一种先经过油断生或蒸煮断生,而后用调味浇汁溜制的方法,如糖醋鱼、海鲜锅巴等,少数家庭会制作此法。
  爆,也是民间家庭常用的烹饪习俗, 因火急油烈而得名,适用于脆嫩无骨的原料,加油爆大虾、宫爆鸡丁、葱爆肉丝等。
  炖,是当地家庭经常做汤料的烹调习俗。适用于不易熟烂的原料,需要长时间文火煨炖的,如清炖甲鱼,煨老母鸡汤、砂锅老鸭煲等。
  拌,主要用于能直接入口的生熟原料菜肴,是当地家庭烹调冷菜的常用习俗。如凉拌黄瓜、凉拌芹菜等。
  藕粉圆是盐阜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藕粉圆既可作为时令小吃,亦可作为筵席佳肴,其特点是外层均匀圆滑,富有弹性,色泽透明而呈深咖啡色,馅心甜润爽口,汤汁带有浓郁的桂花味,品尝时清香可口。
  阜宁大糕又名玉带糕,产于江苏阜宁。 选用优质糯米、纯净白糖、精制油脂及高级蜜饯,按其比例加工而成。其条形完整,棱角清晰,厚薄均匀,大小一致。 阜宁大糕具有色白、片薄、滋润细软、卷得起、放得开、烧得着等特点。唯不宜久藏,口味香甜、营养丰富、老幼皆宜。

网友回答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网友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台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漫长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鲜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

网友回答

三聊城篇聊城历史比较悠久,也是有江北水城之称,传统的特色没事确实不少。1:魏氏熏鸡这个魏氏熏鸡味道上确实非常不错,色泽黑亮,香气扑鼻。这个我不能再细说了,看到肉我要留口水了。这个熏鸡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传统美食,如果是聊城的小伙伴一定记得尝尝。
  
  采纳一下吧,谢谢……

网友回答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