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八则 原文

发布时间:2020-07-10 10:17:13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八则 原文

网友回答

苏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5343937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好朋友从远方来(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别人,不也是有道德的表现吗?
  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值得学习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并且改正他们的缺点。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而又(能从中)发现新东西,凭此(就)可以做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在寒冷的冬天,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求速成,不要贪求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很快到达;贪求小利,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这)没有好处,还不如(用这时间)学习。
  ......嘿嘿嘿....好多字的。。。给个好评呗..= ̄ω ̄=

网友回答

原文及翻译  (以沪教版为准)
  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学习方法、态度:按时学习,学以致用;与友切磋,不断求进;胸怀宽广,自求上进。
  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学习态度:客观谦虚,实事求是。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学习态度、境界: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学习态度、方法: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做人规律:处境艰难方显高尚节气、品格。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做事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贪图小利;要循序渐进,目光长远。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学习方法:学胜于思。(学习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础)。
  扩展资料
  《论语》八则赏析:
  第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二则、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第四则、第五则、第七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第六则,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
  第八则讲的是教导方法。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 周子曰:“圣学,一为之要。” 庄子曰:“道又名一,其号无双。” 月牙山人曰:“诸子之学,无文不一,无一不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6303737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八则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