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精舍记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4:51: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武夷精舍记                  (宋)韩元吉。 武夷在闽粤直北,其山势雄深盘礴,自汉以来,见于祀事。闽之诸山,皆后出也。其峰之最大者,丰上而敛下,岿然若巨人之戴弁,缘隙蹬道,可望而不可登;世传避秦而仙者蜕骨在焉。溪出其下,绝壁高峻,皆数十丈,崖侧巨石林立,磊落奇秀,好事者一日不能尽,则卧小舟航溪而上,以左右顾视。至其地或平衍,景物环会,必为之停舟,曳杖徒倚而不忍去 。 山故多鸟,闻人声或磔磔集崖上,散漫飞走。水流有声,草木四时敷华。道士即溪之穷,仅为一庐,以待游者之食息,往往酌酒未半,已迫曛暮,而不可留矣。 山距驿道才一二里许。而溪之长,复倍于驿道之远,促促而来,遽遽而归,前后踵相属也。余亦遽归之一耳。 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天山,在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得酒啸咏,留必数日。淳熙之十年,元晦既辞使节于江东,遂赋调官之禄①,则又曰:“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盖其游益数,于其溪五折,负大石屏,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诛锄草茅,仅得数亩,面势清幽,奇木佳石,扶揖映带。使弟子具畚锸、集瓦竹,相率成之。元晦躬画其处,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余闻之,恍然如寐而醒,醒而后,隐隐犹记其地之美也。且曰:“其为我记之!” 夫元晦,儒者也,方以学行其乡,善其徒,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者流也。然秦、汉以来,道之不明也久矣。吾夫子所谓“志于道”,亦何事哉?夫子,圣人也,其步与趋莫不有则;至于登泰山之巅,而诵言于舞雩之下,未尝不游,胸中盖自有地。而一时弟子(曾皙)鼓瑟铿然,“春服既成”之咏,乃独为圣人所予。古之君子息焉者,岂以是拘拘乎?元晦有以识之,试以告夫来者,相与酬醉于精舍之下,俾或自得其幔亭之风②,抑又何如也?是岁八年,颍川韩元吉记。 注:①赋祠官之禄:宋代优待官吏,官吏脱离实际职务,可以挂名掌管某祠,享受俸禄   ②幔亭之风:相传秦始皇有仙人武夷君,中秋节在武夷山设幔亭一座,宴请山下的乡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隙碴道   缘:沿着。 B.草木四时敷华 敷:开放。 C.前后睦相属也 属:连接,接着。 D.元晦躬画真处 画:描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侧卧小舟航溪而上              复倍于驿道之远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其为我记                  试以告夫来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而吾以捕蛇独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夷山山势宏伟,山形奇特,历史悠久,充满神话色彩,令人流连忘返,但一日之游时间仓促,游览者往往匆匆而返。 B.因居住地距武夷山较近,朱元晦与门徒常携书前往,颂诗经楚辞,饮酒长啸。辞官后,享受祠官的俸禄,更能常游武夷山水 C.精舍面对溪水,背倚巨石,功能区域划分明显,道庐只有其规模的一半,朱元晦和他的弟子们在精舍学习并尽享生活乐趣。 D.朱元晦是一介儒生,心中有“道”,虽居深山,却不行寻仙访道,炼丹吃灵芝之举,而是效仿孔子收徒讲学,逸情于山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地或平衍,景物环会,必为之停舟,曳杖徙倚而不忍去。 (2)而一时弟子(曾皙)鼓瑟铿然,“春服既成”之咏,乃独为圣人所予。  

网友回答

1. D(画:规划) 2. C(介词,“替”“给”。A.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B. 介词,比/介词,对于。D. 介词,把/介词,因为) 3. C(精舍规模只有道院的一半。) 4. (1)到达有的地面平坦、景物环绕、集中的地方,一定要为其而停船上岸,拄着拐杖走走停停 (留恋忘返),不忍心离去。 (2)因而当时有弟子(曾皙)弹奏琴瑟,铿地一声停下,咏唱 “春服既成”,竟然 只有他被圣人所赞同。 参考译文: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正北部,山势雄伟幽深曲折,自汉代以来,武夷山的名字就出现在祭祀的大事中。福建的其它山峰,都是后来才见于记载的。武夷山最大的一座山峰,上大下小,高高地耸立,就象一个巨人戴着帽子,沿着缝隙中的石阶可以看见顶峰却不能攀登;世间传说逃避秦朝乱世而登入仙界的人就是在这里留下尸骨。有一道溪水从山峰下流出,悬崖绝壁高大、险峻,都在几十丈深,悬崖两侧巨石林立,宏伟壮观奇特秀丽,喜好游览的人也不能在一天中走完,于是就躺在小舟上沿着溪水逆流而上,环顾两岸。到达有的地面平坦、景物环绕、集中的地方,一定要为其而停船上岸,拄着拐杖走走停停(留恋忘返),不忍离去。 山中本来有许多鸟,听到人的声音,有的就磔磔地怪叫栖止于山崖上,然后无拘无束地慢悠悠地飞走。水流潺潺有声,草木四季都有花开。有位道士在溪水的尽头只造了一间房舍,来供游人吃东西休息。游人常常喝酒还没喝到一半,天色已经接近黄昏,不能再停留了。 山距离驿道只有一二里左右。然而溪流的路程比山到驿道的路程多两倍,游人急匆匆地来,又急匆匆地返回,一个接一个。我也是匆匆返回的一人。 我的朋友朱元晦住在五天山,五天山在距离武夷山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好像是武夷山外园,有空的时候就到武夷山游玩。朱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带着书前来诵读,选取的是《诗经》和《楚辞》,(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吟哦高歌,饮酒长啸,一定要停留数日才离开。淳熙十年,元晦辞去江东使节一职,享受祠官俸禄,又说:“如今我管理此地,终于能尽享山中之乐了。”因为他游览的次数多了,就在溪水的第五个转折处,背靠巨石的地方,规划精舍,采取道庐一半大小的规模。锄去茅草,只得到将近几亩大的地方,这里环境清幽,奇木佳石,拱立于屋子的周围,互相映衬。元晦叫弟子们准备簸箕、铁锹,采集青瓦,栽种竹子,弟子们相继完成了这些工作。元晦亲自规划了精舍的布局,中间的做厅堂,旁边的做书房,高的做亭,间架多的做内室。先生讲学、门人弟子学习课业、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没有不在这里举行的。我听到这件事,恍然像刚从睡梦中醒来,醒来后,还隐隐约约记得这个地方的美景,而且元晦对我说:“请你记述一下吧!” 元晦,一介儒生,当时正用他的学问在这一带讲学,教育门生弟子。不像那些奇人隐士,藏于深山,练气功,吃灵芝,仰慕道家一类的人。秦汉以来,儒家的学说得不到阐明已经很久了。孔子所说的有志于道,指的是什么呢?(也就是收徒讲学)孔子,圣人啊,他慢步或快走都有一定的道理。至于他登上泰山之顶,在舞雩台下吟诗唱歌,也没有不游历的,原来他的胸中自有广阔的天地。因而当时有弟子(曾皙)弹奏琴瑟,铿地一声停下,咏唱 “春服既成”,竟然只有他被圣人所赞同。古代的君子对于游玩休息,哪里是拘拘束束的呢?元晦明白其中的道理,试着告诉来向他学习的人,并和他们一起在精舍饮酒畅谈,使来人(求学者)都能享受这仙人般的山水乐趣,那又如何呢?淳熙八年,颍川韩元吉记.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