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发展的资料。要有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西部地区的民族风情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7-09 10:51:16

关于西部发展的资料。要有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西部地区的民族风情有哪些

网友回答

1、自然环境:
  (1)和东部相对应的地方。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在这里。 例如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最大,范围最广的,它在世界上排第一。
  (2)特指中国西部地区。中国按东西方向可以划分为东部和西部或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包括中国的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除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等少数精华部分外,其余地区人口较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56665的地区。
  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多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 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
  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60%,石油占45%,天然气占5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 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
  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有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也有用汗水和智慧修建的天路——青藏铁路。
  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华。西部不仅有许多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如今也因为这些美丽的景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世界称赞,获得不少的荣誉。
  西部开发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2、民俗风情: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
  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宋代的吐蕃国、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对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3、历史文化:
  西汉: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如今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国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的西域设置“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恳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一项基本政策。据史料记载,西汉开发西域地区的100多年时间里,屯田军民共开荒50余万亩,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驻扎军队,修建国防及交通设施。为保证西部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汉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隧亭障,并部署军队戍守,兼管西域的交通。
  因俗而治,实施宽松的民族政策。与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国横征暴敛相比,西汉朝廷实施了宽抚政策,基本上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
  西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治理,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新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唐代西部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范围上看,以往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而唐代在西域共建立了11个大的屯垦区,几乎遍布今天新疆的各个地区。从时间上看,唐朝在新疆的开发延续了161年,为以往任何朝代所不及。
  从人数上看,西汉时期新疆地区屯田军队约2万人,此后历朝都只有数千人,而唐代新疆的屯田官兵达到5万余人。唐朝开发新疆地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这不仅保证了中央政令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着眼于综合开发,使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因地制宜,既然推行屯田制,又对招募的屯民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
  军事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使驻军很好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责;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权益,不搞民族歧视。正是以上这些措施和政策,使新疆地区的开发在唐代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元朝:元朝统治者对西部的开发和治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西域实施全方位的经济开发。在农业方面,实行军屯、民屯,开垦荒地达150万亩。
  手工业方面,设立了行业管理机构,促进了冶炼业、织染业的发展;交通方面,先后设立驿站60多所,保证了中央号令的畅通无阻和西域军情的快速传递;金融方面,统一了西域货币,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赋税方面,实行薄赋政策,限制官吏的盘剥,减轻人民的负担;重用少数民族人才。西部人才得到元朝中央政府的重视和重用,这一时期畏兀尔族(今维吾尔族)中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清朝:清朝统治者,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均将维系和开发西部提到攸关社稷安危的高度加以重视,从而迎来了历史上西部开发的又一个高潮。
  在国防建设方面,清朝于重要战略方向和地域设立城堡,沿边关隘、山口设置卡伦(哨所),在交通要道建立驿站、军台、西部形成较完善的防御和通讯系统。
  在经济方面,清政府将开发的重点放在新疆地区,以军屯、民屯、犯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发展农业经济。据统计,从1716年至1911年,清朝官方在新疆建立的垦区达24个,投入劳力12.67万人,开垦荒地301.9万亩,无论从时间还是规模、效益来讲,均为历朝历代之最。
  清朝还十分重视在新疆地区发展商业,重点发展官方商业,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政策吸引外商到新疆从事贸易,并撤除传统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
  扩展资料
  从地理角度看,中国西部由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
  从经济角度看,西部又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州。
  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这个概念渐渐明晰。
  按西部大开发计划既定以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协调的范围,西部由四川、陕西、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构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西部
  百度百科-中国西部

网友回答

1、赛马
  赛马分为赛走马和赛快马两类。成年人赛走马,男女儿童赛快马。赛程最短16公里,最长60公里,一般都是三、四十公里。赛走马,既赛快、更赛美,包括赛马的外貌、走路奔跑的姿态美不美,马的鞍子、赛手的穿戴和姿势美不美。
  赛快马,是不备鞍辔的骣骑直赛,以赛速度为主。挑马、驯马是赛马取胜的基础,所以赛马前赛手都要挑选和调教比赛的马匹,一般要调教15天左右,蒙古族称为“吊马”。
  2、射箭
  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两类。骑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乘马到起跑线,令发后起跑,抽弓搭箭,瞄靶射出。一般规定每个射手射9支箭,分三轮射完,每一轮设三个靶位,间距25米,以中靶箭数环数多少而确定前三名,给予奖励。
  静射,射程比国际射箭短,一般为15米或20米,使用的靶是五种颜色的“毡牌靶”,靶的中心是活动的,中箭后就掉下来。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出优胜者。
  3、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的长项,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惯,赛前要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编排、根据报名参赛选手的情况,少则编为32人或64人,多则编为512人或1024人,不能出现奇数。比赛采用单淘汰式一种,一跤分胜负,膝盖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败。比赛不限时间,不分体重。
  4、那达慕
  蒙古语就是娱乐、游艺、玩儿的意思,其内容包括射箭、赛马和摔跤等。那达慕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3世纪之初,蒙古族首领们每当举行“大呼拉尔(大聚会)时,除制定法规,升降官员,奖惩等外,还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起初,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种比赛。
  据1225年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为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举行的就是射箭比赛。而在牧马多的部落举办那达慕时,大都进行赛马,后来,射箭、赛马、摔跤逐渐成为那达慕竞技的固定形式。
  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要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诵祝颂词。蒙古族牧民穿上节日的盛装,骑着马,或赶着勒勒7a64e58685e5aeb931333431353861车,从附近的草原赶来参加或观赏盛会”。
  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官办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盟旗聚会,敖包祭奠,祭旗点将,庆祝战功等都要举行,对竞技优胜者奖以马、骆驼、羊、砖茶、绸缎等物。
  如今的那达慕,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丰富和发展,除保留传统项目外,又新增加了乌兰牧骑演出、放映电影、经济贸易、物资交流合谈、举办和项展览、表彰劳动模范等内容。
  5、勒勒车
  因为人们喜欢把草原比用大海,所以勒勒车就有了“草原之舟”的美称,其实勒勒车就是一种蒙古式的牛车,“勒勒”就取自赶车牧民吆喝牛的声音。
  勒勒车曾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牧民倒场时搬运蒙古包,嫁娶时运送嫁妆和聘礼,干旱时节拉水,严冬之季装运燃料等等,都要使用勒勒车。勒勒车的轮直径最长达1.45米,相当于牛的身高,轴轮多为桦、榆等硬质木制成,车辕较长,适宜在草原和沙漠行走。
  由于勒勒车在深草和积雪中运行迅速,所以还被称作“草上飞”,古代征战时常用来装运军需辎重。
  如今,尽管各种现代交通工具早已进入草原,但在部分牧区仍保留着使用勒勒车的习惯。有的牧民一户有四五辆甚至十数辆。车上架木棚,用皮张、毡子或芦席、桦皮等覆盖。
  行路时,车车首尾相接,一个妇女或孩子,常常可以赶七八辆以至十数辆,为了防止丢车,后车还挂一个大铃铛。漫漫草原,一辆辆勒勒车列队迤逦而行,伴以清越的铃声和悠扬的牧歌,那也是象一首诗一幅画般的意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民族风情草原习俗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